“浙”里智涌新金融
——工行浙江分行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2025年11月13日
字数:3299

□记者 周彬
浙江分行展区内的智能机器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先发地,正以弄潮儿的姿态,勇立数字化改革的潮头。
潮涌钱塘,智聚乌镇。2025年11月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再次迎来全球宾客,这场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盛会正在浙江大地奏响数字时代的强音。
活动期间,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围绕“智享工银 共创未来”,全方位展示了工银集团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创新实践与责任担当。这是一次金融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幅数字金融未来图景的生动呈现。
智融产融,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走进“智融·产融共生”板块,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气息扑面而来。灵伴科技的智能眼镜前,观展嘉宾驻足体验,视线所及,图文信息跃然眼前,融合提词、录像等强大功能,令人赞叹不已。“这是我们把AI与AR技术应用于网点服务的一项创新实践。”据工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客识别、多语种实时翻译及业务知识实时提示三大核心功能已经开始试点应用,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如今,科技、金融与产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相互赋能,交融共进。中国工商银行发起的“工银科创伙伴行”系列活动,正是通过赋能前沿科技应用,持续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事实上,工商银行展区里每一个熠熠生辉的企业标识背后,都有一段银企共同成长的故事。从支持单个企业到服务整个产业链,从提供“融资”到整合“融智、融技、融通”资源,工行浙江分行不断探索金融服务新形态,全力做好“最先一公里”,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比如重磅推出的“工银全球司库”堪称企业财资的“智慧中枢”,围绕账户管理、支付结算、资金配置、风险防控等核心需求,打造“金融+场景+科技+生态”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支付结算、财资管理和数智转型三大支柱为依托,助力客户实现资金“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其中,“工银全球付”依托工银集团通达全球的网络优势,解决跨境支付中跨国家、跨时区、跨币种等核心痛点,已成为跨国公司驾驭全球资金流的“智慧引擎”。
“开年以来,我们聚焦‘走出去’浪潮,通过‘工银司库+全球付’组合服务,联动工银集团境外机构,成功与正泰、三花、华峰、华友钴业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为浙商扬帆出海注入金融动能。”工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AI赋能,重塑金融服务智能新范式
时至今日,AI不只是工具、更是战略。“我们正在用AI再造银行,重新定义金融服务的边界。”工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的话铿锵有力。在“智涌·新质动能”板块,该行推介的“工银智涌”企业级金融大模型技术应用体系引人注目。
资料显示,这个按照“全栈自主可控、全面技术突破、全域场景赋能、全辖安全防护”目标构建的应用体系,集算力、算法、数据于一体,是国内业界首个千亿级大模型算力集群,荣获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银行业的运营方式。工商银行通过智能化、场景化应用,让科技真正融入银行肌理。目前,“工银智涌”大模型已经覆盖了金融市场、运营管理、网络金融等20多个业务领域,落地400余个场景,打造了数字金融与科技智能融合的新模式。
放眼全国,在工商银行基层一线,智能助手覆盖1.54万家营业网点,20万名从业人员利用“业务+办公+培训”一体化工具,破解制度查询难、业务办理繁等痛点;在金融市场端,其首创“ChatDealing智能体”,让交易员在对话间完成询价全流程,效率提升3倍,交易量同比激增40%;信贷领域上线的“AI财务分析专家”,辅助超万亿元贷款评审,节省3.5万小时人力;远程银行更是借力大模型,实现“未接先知”,有效压缩用户等待时间,让金融服务更加便捷、个性化。
从交易大厅到信贷后台,从柜台服务到线上服务,工行浙江分行正以企业级AI生态,重新定义金融效率与温度,开启“对话即服务”的智能金融新篇章。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卫星遥感,打造风控“智慧之眼”
漫步“智惠共富同行”板块,工行浙江分行展示的卫星遥感监控项目,将传统的“千里眼”升级为AI“千里慧眼”。从碧波风机到金色稻田,从深山巨坝到广袤乡村,该行正以数字信用新范式,让每一亩田地、每一台设备的数据都成为可验证的信用凭证,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精准度革命性提升。
比如“千岛之城”舟山,工行运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对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状况实施动态监控,将风险管理转化为可视化的数据指标,实现了贷后管理从“看不清、管不到”到“看得全、管得准”的跨越。
又如瑞安市上干山普通建筑用石料矿产资源利用项目、景宁县河湖库疏浚及砂石资源科学利用项目现场,卫星遥感识别不同地物种类,解决了偏远地区项目贷后现场调查难、管理成本高等问题。
再如服务“三农”,工行借助卫星遥感技术,识别农作物种植面积、生长情况等主要经营信息,让数据化作致富的“新种子”。“截至目前,这项技术服务涉及了农业、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200多个场景。”工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透露道。
卫星遥感技术,助推工行以科技之力穿透信息迷雾,拨“雾”见“数据”。依托“数据”的力量,工行浙江省分行不断探索创新模式,促进产业链数据融通,加快释放农业数据价值。两个月前,该行首笔“工销链农贷”在湖州长兴试点成功,这款创新产品基于产业农合联会员的生产、供销数据开发,专项支持农业产业全链发展,集线上融资、融资支付、数据交互于一体。
“我们依托‘融e聚’开放银行,对接省供销社‘浙农服’平台,与浙江农合集团携手打造的‘供销+金融’综合服务模式,以此共同构建‘金融+产业+数字化’为农服务生态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有效破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工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工销链农贷”上线以来,在嘉兴南湖、金华婺城等地逐步落地普及,累计完成100多家产业农合联会员4000余万元的授信额度。
数字赋能,构筑金融安全新防线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商业银行的网络安全、数字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迈入“智控·安全护航”板块,工行浙江分行呈现了工银集团在金融安全领域的强有力支撑和创新突破,尤其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有效助力浙江涉诈资金链精准治理。
“我们始终牢记‘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及公安厅、监管机构等部门的专业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构建起‘全链条防控、多维度协同、数字化赋能’反诈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该行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这背后,是工行浙江分行依托“融安浙里通”平台、破解个体工商户涉诈难题的创新实践。该行融合AI与大数据技术,探索推出“融安浙里通”平台,实施“自助核实+集中核查+申诉救济”创新模式,实现对账户解冻申请的自动分流,凭借数字化手段,筑牢金融安全防线。2024年11月该平台正式上线,12月份在义乌小商品城率先试点,2025年4月推广至全省各地。
“融安浙里通”平台还整合了商户服务、“融安浙里贷”、账户一体化视图等五大功能,致力于打造一站式数字金融线上服务矩阵,帮助个体工商户轻松经营,优化浙江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服务个体工商户超15万户,受理账户解冻申请近6000笔,发放专项“融安浙里贷”6.15亿元,成为浙江省数字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亮眼名片。
值得关注的是,工行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流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金融安全通信平台,现已接入移动银行、外拓业务、合作方互联等六类重要金融业务。“我们以量子技术重塑金融安全边界,为数字时代资金流转护航可信新生态,前途不可限量。”展望未来,工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踌躇满志。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舞台,见证了工银集团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小小一方展区,也成为近距离观察浙江银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上,工行浙江分行将继续向新而行,以科技之智、涌金融之活水,以数字之能、润实体经济之沃土,为构建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而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书写好数字中国建设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