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卖与质疑交织

人形机器人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2025年11月13日 字数:2294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技术突破与市场爆发的双重拐点。小鹏IRON机器人以高拟人技术引发争议并硬核自证,其在技术转化、成本控制、场景落地的三大突破,为行业商业化提供了可行路径;“双11”人形机器人消费热潮爆发。系列信号的叠加印证,万亿元级商业化赛道的图景已清晰可见。
  本报综合报道 2025年深秋,小鹏IRON机器人因动作逼真遭“藏人”质疑,团队剪开通电机器人腿部自证,成为技术突破缩影;“双11”期间,9998元“小布米”两天售罄,2.99万元起Booster K1在20分钟抢空,京东智能机器人成交额涨超5倍,消费热度爆发。双重信号印证,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春天将至,一个万亿元级新赛道正在加速成形。技术突破叩开商业化大门
  11月5日的小鹏科技日上,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凭借优雅“猫步”等高度拟人动作出圈,却引发“是真人还是机器”的全民争论。面对汹涌舆情,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先是以“一镜到底”视频拉开机器人外壳拉链,露出晶格状仿生肌肉与精密控制器;在质疑声未平后,又于11月6日的发布会上,在机器人通电运行状态下现场剪开腿部覆盖件,以硬核方式公之于众内部机械结构。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IRON的技术亮点恰恰成为被怀疑的“原罪”。小鹏团队耗时7年打磨的82个自由度仿生结构,将机器人步态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3颗自研图灵芯片提供的2250TOPS算力,达到特斯拉Optimus的15倍,正是这些技术支撑起其“类人表现”。公众的怀疑,本质上是认知节奏与技术进步的脱节——此前行业造假事件与机器人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原型的现实,让大众下意识用“真人扮演”填补认知空白。
  但争议背后,是小鹏实现的三大关键突破。
  在技术转化上,IRON已在小鹏工厂承担分拣、搬运与质检任务,与宝钢的生态合作更切入工业巡检场景,摆脱了多数同行“只能炫技不能干活”的尴尬。在成本控制上,通过汽车与机器人技术协同复用,将高阶人形机器人成本压缩至50万元以内,较特斯拉Opti⁃mus预期成本低约40%,破解了“成本高企、难以规模化”的行业痛点。在场景落地中,选择工业场景作为突破口,避开消费级市场复杂需求,更契合当前技术成熟度。这些突破让小鹏2026年底规模量产的计划并非空中楼阁,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商业化路径。人形机器人从尝鲜到刚需
  如果说小鹏的技术争议展现了行业的技术高度,“双11”的消费热潮则印证了市场的需求温度。单价9998元的500台人形机器人“小布米”两天售罄,加速进化公司2.99万元起的Booster K1发布20分钟内被一扫而空,京东平台10月9日至14日智能机器人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
  线上热销与线下热闹形成呼应,北京合生汇机器人快闪店、武汉光谷AI优品店相继开业,消费者围着人形机器人问价格、试功能,互动感拉满。
  消费热潮的背后,是技术、生态与需求的三重叠加。睿尔曼智能科技合伙人李森分析,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让机器人从“点到点施教”升级为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础功能,而是追求自主适应场景的高效服务,具身智能赋予的多模态感知,让机器人能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体验。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用户需求向情感陪伴升级,让人形机器人凭情感交互成为刚需,推动其从“奢侈品”向家庭必备品迈进。
  资本政策双轮驱动生态成熟
  消费端的火爆,离不开产业端的坚实支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透露,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均已超2024年全年产量。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2.39亿元,占全球50%;2030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1037.52亿元,占全球44.6%。
  其中,资本的踊跃入局成为产业加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达93件,2025年一季度国内融资总额已超2024年全年的65%,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普遍大涨。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表示,资本助推下,服务型人形机器人正加速渗透场景,家庭服务中的清扫、育儿、陪伴等功能逐步落地,部分AI玩偶爆款更开辟了纯消费级市场新路径。
  产业成熟不仅体现在终端,更带动上游产业链蓬勃发展。张翠霞认为,机器人终端企业的研发进程,直接拉动了减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的业绩增长,相关企业半年报表现亮眼,获得资本市场广泛关注。而政策支持同样力度十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纳入工作范畴,“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其为新经济增长点,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发与产业化。
  商业化仍需跨越多重门槛
  在国内企业加速突围的同时,国际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预言,苹果公司将人形机器人打造成下一个“创收之作”,预计到2040年该业务年收入可能超1330亿美元,占当前营收的30%,对股价贡献占比可达10%至25%。分析师认为,苹果凭借垂直整合能力、23亿台设备安装基数及1300亿美元现金储备,有望成为具身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李森坦言,当前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泛化能力受限,任务执行成功率未达预期,真机数据成为推动规模化落地的“宝贵石油”。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指出,人形机器人要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从功能层面到情感层面的升级仍需长期技术演进。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补充,消费级市场普及还需解决复杂任务能力不足、家务功能欠缺、情感交流机械等问题。刘春生建议,行业发展需要多方协同:技术层面持续提升智能与实用性;产品设计融入可升级理念,让早期用户共享技术红利;市场层面通过营销活动、以旧换新等策略创造用户价值;政策层面可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消费补贴,形成多方合力。
  朱克力则强调,需通过降低成本、拓展场景、创新模式与完善生态,构建“低价不低质、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升级”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