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炒菜机赋能

“锅圈小炒”抢滩社区餐饮

2025年11月13日 字数:1611
  近日,锅圈食品宣布推出“锅圈小炒”新项目,首店将于2026年1月6日试营业,成都筹备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
  深耕社区消费场景
  据了解,锅圈的业务拓展始终围绕社区场景展开。此次推出的锅圈小炒,并非孤立的新品类尝试,而是其“社区央厨”战略的关键延伸。
  据介绍,新店型不设堂食,采用“线上下单、到店即取”的模式,消费者还可选购“净菜+食材+料包”组合的半预制菜品回家烹饪,精准解决了现代都市人“做饭难、做饭久”的痛点。
  这一布局背后,是锅圈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健康、便捷、多样化”的饮食需求持续增长,家庭烹饪场景正在被重塑。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认为,中式快餐市场潜力巨大,尤其社区场景需求持续增长,锅圈此举顺应了“预制菜+智能设备”融合的行业方向,其新店型与原有“在家吃饭”定位形成互补,既延续社区战略,又能通过技术升级增强差异化竞争力。
  事实上,锅圈在社区餐饮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2023年底,该品牌在郑州开出首家黑珍珠直营店,引入高端食材与堂食服务,完成从食材供应商到餐厅运营商的初步跨界。而此次锅圈小炒的推出,进一步拓宽了业务边界,形成火锅、高端餐饮、智能小炒、半预制菜的多元社区餐饮生态。
  数据显示,锅圈与加盟商深度绑定,2025年上半年营收32.4亿元,其中加盟商渠道贡献25.95亿元,占餐食产品及相关产品收入的80.1%,庞大的加盟网络为锅圈小炒的快速铺开提供了基础。
  供应链与无堂食模式助力降本提效
  锅圈小炒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智能设备+标准化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这一模式的落地,得益于锅圈2025年对智慧厨房服务商熊喵大师的战略投资,双方以S2B2C产业协同为基础,实现全链路整合。
  智能炒菜机是项目的技术核心。该设备由熊喵大师研发制造,基于AI算法与PID控温技术,将传统中餐的温度曲线、火候节奏、投料规律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模型,能在2至3分钟内完成标准化炒制。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算法和传感系统的匹配,设备可在不同海拔、湿度与气压环境下自动调节机制逻辑,实现“千店一味”的高一致性。
  “我们希望让‘锅气’成为可被复制的数据,让中国菜的标准可以被记录、被传承。”熊喵大师创始人黄天勇表示。
  供应链则是锅圈的传统优势。锅圈小炒的菜单经过6轮筛选,建立在庞大消费数据分析基础上,精选“高认知、高复购、高点单率”的国民菜品,形成覆盖八大菜系及地域菜系的百余款“基础菜单池”。选品思路聚焦“常吃、想吃,但不会做、做着麻烦、饭店贵”的菜品,既保证了点单率,也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了成本。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供应链和万店规模是锅圈的核心优势,能帮助新店型降低运营成本并快速扩张,而无堂食模式进一步降低了开店成本,提高了坪效。
  行业潜力与现实挑战并存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锅圈小炒的尝试具有行业探索意义,但要实现长远发展,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林先平指出,智能炒菜机模式符合餐饮数字化趋势,能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满足快节奏生活下消费者对便捷、高性价比餐食的需求。锅圈凭借供应链基础和加盟网络优势,能快速铺开新店型,若能解决口味适配与消费者接受度问题,有望在社区快餐市场开辟新增长曲线。
  柏文喜提醒,目前大众对锅圈的消费认知仍停留在火锅品类,品牌需要重塑消费者认知。此外,消费者对“锅气”的追求、食品安全的把控,都是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
  据了解,这一提醒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锅圈在快速扩张中频发食品安全问题。近期,“锅圈食汇一月内发生两起异物事件”引发热议,黑猫投诉官网显示,包含“锅圈”关键词的投诉达600条,主要涉及食品变质、吃出异物等问题。尽管锅圈小炒尚未开业,但食品安全已成为悬在新项目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未来发展,专家建议锅圈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通过透明化制作过程、强化取餐便利性,提升消费者信任;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智能设备,缩短出餐时间,提升菜品口感接近现炒水平。同时,可在火锅、小炒基础上,探索半成品菜、轻食等多元场景,覆盖更广需求。
  宗 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