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直供房”批量入市

这一现象既是房地产市场调整期的必然反应,也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从“被动清收”向“主动管理”的深刻转型。

2025年11月14日 字数:2448
  本报综合报道 一套市场估价约200万元的房产,在第三方拍卖平台以150万元成交,买家并非普通房东,而是直接与银行完成交易。近期,这样的“捡漏”案例正在增多。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及地方农信系统,通过阿里资产、京东等线上平台批量挂牌银行“直供房”,部分房源价格较市场价低25%,单家银行在售标的超2000套。
  这一现象背后,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从“被动清收”向“主动管理”的深刻转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正通过多元化路径加速风险出清。
  批量挂牌规模激增
  银行“直供房”并非新生事物,却是近期市场关注度飙升的热点。这些房源本质上是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产物,当企业或个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或协议方式收回抵押房产,完成债权剥离后以产权人身份直接出售。
  从供应规模看,地方城商行与农信系统成为绝对主力。京东资产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兰州银行2025年挂牌直售房产标的达1779个,较2024年的1130个大幅增长;吉林银行挂牌房产超2000套,天津银行接近1300套。农信系统的供给更为集中,2024年上半年以来,四川农信系统在主流平台挂牌的房产标的超2.5万个,辽宁农信系统累计挂牌1.1万个,涵盖住宅、商业及办公用房等多种类型。
  价格优势是银行“直供房”最显著的吸引力。广东云浮农商行上线的一处住房,起拍价低至8.02万元;兰州农商行9月底成交的兰州市城关区125平方米抵债房产,成交价151万元,而同小区同户型中介挂牌价在180万至220万元之间;齐齐哈尔农商行部分住宅起拍价仅9.9万元。为加速变现,银行普遍采取低价策略,部分房源经多次流拍后还会进一步下调价格,部分标的最终成交价较市场价低两成以上。
  这类特殊房源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司法拍卖流拍后的“以物抵债”,某股份制银行挂牌的云南省安宁市房产及土地,曾经历司法拍卖流拍,银行以1.3亿元抵债金额取得产权后,以4200万元起拍价折价处置;二是银行通过司法程序主动取得,兰州农商行在抚顺新区育才壹品小区的200多套住宅,因开发商欠款2.94亿元,经法院强制执行后过户至银行名下对外出售。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这一趋势反映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策略的转变,从传统的ToB批量处置模式,逐步转向ToB与ToC并重,通过直接对接消费者提升处置效率。
  对比法拍房优势凸显
  在银行“直售房产”兴起的同时,传统法拍房市场正面临去化难题。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法拍房清仓率仅为28.5%,即成交数量占挂牌总量的比例不足三成。过去法拍房因不受限购政策影响具备一定市场空间,但随着各地限购放开,其价格优势不再突出,去化难度进一步加大。
  相较之下,银行“直供房”在产权确定性和交易安全性上优势显著。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直供房”的产权已归属银行,前期已完成债权债务剥离,有效规避了法拍房常见的民间借贷、长期租约等潜在隐患。某城商行特资部人士透露,银行会对“直供房”进行三轮产权核查,隐性租约、二次抵押等问题都会提前剥离,相当于为购房者过滤了一遍风险。
  价格机制的差异也让银行“直供房”更具吸引力。广州某房产中介公司店长介绍,法拍房依赖竞价模式,有时会出现越拍越贵的情况,而银行“直供房”定价更为平稳,且折价力度明确,购房者可提前预判成本。
  不过,潜在风险仍需警惕。李宇嘉提醒,尽管产权瑕疵问题已解决,但原债务人可能仍实际占用房产,如出租或家人居住等,甚至存在其他债务纠纷,清退环节仍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购房者还需核实房屋性质、实地查看房屋现状,明确交易税费等细节,避免后期出现成本超支或入住障碍。
  对于市场而言,银行“直供房”的批量入市,既为购房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也让部分优质抵债资产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房地产市场供给的补充渠道。某不便具名的地产分析人士表示,这类房源的交易属于正常住房消费现象,购房者需做足功课才能真正实现“捡漏”。
  金融机构加速风险出清
  银行“直供房”的激增,本质上是金融机构应对不良资产压力的主动选择。2025年中报显示,上市银行按揭不良率整体上行,部分银行上升幅度超过20个基点;个人经营贷不良率同样呈上升趋势,部分银行增幅超30个基点。虽然按揭不良率绝对水平仍处可控区间,但不良资产处置的紧迫性显著提升。
  而传统处置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某城商行贷后管理人员透露,以往不良房产处置周期长达2—3年,而直售模式可将处置周期压缩至半年内,部分房源变现速度更快。在法拍房去化受阻的背景下,银行转向直接对接C端消费者,既能提升处置效率,也能提高债权回收率。
  这种转型并非银行业独有,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机构也在加大不良资产出清力度。银登中心官网显示,今年以来,中银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等持牌机构密集转让不良资产包,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已推出82期转让项目,接近去年全年总量。这些转让资产普遍呈现“定价偏低、逾期时间短”的特点,旨在通过适度折价实现快速出清。
  汽车金融领域则形成了“内部处理+外部协作”的处置模式。部分汽车金融公司开始在银登网转让不良资产,同时依托厂家回购协议等外部资源提升处置效率。业内人士解释,汽车金融不良资产手续繁杂、交易成本高,通过厂家回购等方式可简化流程,提高处置效率。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邹翊表示,银行直接售房、消费金融公司批量转让不良资产包,都是对债权实现规则的合规运用,集中处置有助于快速释放风险、盘活信贷资源,但需注意流程的合法性与透明度。
  从银行“直供房”的批量入市到各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转让提速,一场覆盖银行、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领域的风险出清行动正在持续推进。这一现象既是房地产市场调整期的必然反应,也是金融机构处置能力从“被动清收”向“主动管理”升级的体现。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差异化的处置路径不仅能降低不良率、回笼资金,更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对于购房者和市场而言,价格优惠、产权清晰的房源为消费提供了新选择,也让沉淀资产重新焕发活力。
  未来,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多元化程度不断提升,银行“直供房”或将成为房产市场的常态化供给渠道,而金融机构在风险防控与资产盘活之间的平衡艺术,也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