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焕新融合再出发

2025年11月17日 字数:2035
  本报综合报道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转变,到2030年使集成融合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
  而在此前的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也将产业融合作为核心导向。规模扩张催生消纳与要素保障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新能源融合发展政策框架。从《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政策覆盖交通运输、煤炭、数字经济等多个细分领域。而11月新发布的两份指导意见,更明确了“多维度一体化开发”“多产业协同发展”“多元化非电利用”三大核心方向,形成全场景政策指引。
  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跃升式发展。《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达1.84万亿千瓦时,对全国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0%,占总发电量比重升至18.5%,已成为电量增量主体。
  “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系统消纳压力、要素保障难度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是政策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的核心原因。”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政策解读中表示。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刘世宇指出,国内外发展形势对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技术机制完善推动新能源从单一电能替代向电氢热冷等综合能源替代转变,“这为集成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是政策发力的关键逻辑。”
  推动发展从孤立分散转向系统协同《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了“左右、前后、上下”三维集成的行动框架。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解读称,这一框架实现了新能源与其他能源品种的“左右”集成、生产与消费的“前后”集成、产业链的“上下”集成,推动新能源发展从孤立分散转向系统协同。
  多维度一体化开发是基础支撑。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表示,这是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的根本路径。政策明确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100%新能源基地,建设新型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同时加快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强化分散电力资源聚合协同。
  多产业协同发展成为核心抓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赵勇强指出,政策意在构建“绿电+”现代产业生态,一方面引导新能源资源富集区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推动石油石化、钢铁等高载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多元化非电利用则打开新赛道。刘世宇介绍,在绿色氢氨醇领域,将强化前端技术支撑与后端场景挖掘;在供热供暖领域,已明确产业园区工业用热、城镇供暖等场景的绿能替代模式。
  “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业态创新,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开辟了全新路径。”赵勇强补充道。
  上市公司积极实践打造融合样板
  政策东风之下,上市公司已率先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
  例如,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5月分别与龙湾区政府、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40亿至50亿元,依托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绿电资源,建设采用液冷技术的万卡级智算中心,打造“绿色算力+环保科技”样板。
  在新能源与农业融合领域,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力的“渔光互补”实践颇具代表性。该公司上半年推进盐城响水县150MW和70MW光伏项目建设,其中150MW光伏项目已完工并于2025年8月并网。这一省重点工程实现了发电效益与生态养殖效益“双丰收”,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企业主动探索融合模式,既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拓宽业务边界的创新策略。”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新质生产力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表示。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则建议,企业应结合自身资源技术优势选择潜力场景,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
  据了解,地方层面也在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结合区域特色推进落地。
  以算电融合场景为例,今年4月份,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算电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7年,在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攀枝花等区域,有序依规实现算力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建成富有四川特色的“绿电+算力”融合发展项目。
  产业将从“拼规模”迈入“拼系统”阶段
  对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未来,业内专家普遍看好。柏文喜认为,指导意见的核心是推动新能源从“单点开发”转向“系统融合”,将风光、储能、用电负荷等作为整体同步规划建设,“这种转变让新能源产业从‘拼规模’进入‘拼系统’阶段,既能提高单项目发电效率,又能降低全系统消纳成本”。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新质生产力工委秘书长高泽龙则从政策层面给出预期:“多层次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新能源与多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坚实保障。”
  从政策引导到企业实践,从技术创新到业态升级,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正加速推进。业内观察人士指出,随着“以绿制绿”“以新促新”产业生态的逐步形成,新能源将不仅是能源增量主体,更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持续、可复制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