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韧性源自何方

2025年11月18日 字数:2253
  本报综合报道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7.31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22.12万亿元、增长6.2%,进出口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且规模再创同期历史新高。
  9月出口总量创新高
  从季度走势来看,我国外贸增速呈现逐季加快的“V字型”复苏态势。一季度增长1.3%、二季度增长4.5%、三季度增长6%,三个季度进出口规模均突破10万亿元,保持历史较高水平。
  拉长时间维度,近十年间即便遭遇全球疫情、关税摩擦等多重冲击,我国单月出口规模仍稳步攀升。今年6月至9月,单月出口规模均超过2.3万亿元,其中9月出口同比增长8.4%,规模创同期历史新高。
  “中国外贸逆势增长,核心是出口多元化取得实效,同时高科技产品持续加入出口序列,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指出,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凸显,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对美出口回落至7年前水平
  美国市场的表现成为本次外贸数据的最大反差项。前10个月,我国对美进出口总值3.38万亿元,同比下降15.9%,其中出口2.52万亿元、同比下滑17%,10月单月对美出口更是同比下滑25%。从规模来看,这一水平已回落至7年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10个月我国对美出口规模为2.56万亿元,今年前10个月表现甚至不及当年。
  从市场份额来看,美国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2015年至2018年间,我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接近20%,2024年降至14.7%,今年前10个月进一步降至11.4%。
  “中国对美国市场贸易规模缩减,客观上降低了其边际影响力,美国关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量的影响正在减弱。”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分析,尽管存量影响仍在,但出口多元化有效对冲了单一市场下滑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曾引发短期抢出口效应,今年4月、7月出口增速一度冲高。但长期来看,关税壁垒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而“中国产品在价格和质量上的比较优势依然突出”,白明补充道。
  霍建国则提醒,美国仍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其需求并未降低,越南、墨西哥对美出口保持高增长,多元化尚不能完全抵消对美出口下滑的冲击。
  欧盟、东盟和非洲成增长引擎
  在对美出口承压的同时,我国对其他主要市场出口全面开花,形成“此消彼长”的格局。
  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市场表现亮眼。前10个月,中欧进出口总值4.88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对欧出口3.30万亿元、同比增长8.4%,较2024年同期3.5%的增速大幅提升。
  东盟已跃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10个月对东盟出口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更值得关注的是,对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4国出口总额达2.69万亿元,已超过对美出口规模。
  霍建国解释,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密集,大量中间品出口至当地进行加工组装,带动外贸规模持续扩大,这一趋势在近十年尤为明显——我国对东盟单月出口规模从约1000亿元大幅提升至4000亿元以上。
  非洲市场则呈现爆发式增长。前10个月对非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2%,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9月增速更是高达56.6%,单月出口规模接近1600亿元。
  “中非经贸增长是20多年来双方深化合作的结果,背后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力支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非洲对中国装备制造、零部件材料的需求猛增,基建项目有效带动了外贸出口。
  “新三样”扩容为“新N样”
  外贸韧性的根本支撑,在于出口产品结构的持续升级。如今,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已从传统“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光伏产品)扩展为“新N样”,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产品成为主力。
  前10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43万亿元,增长8.7%,占出口总值的60.7%,成为拉动出口的核心力量。其中,集成电路出口额1.16万亿元、增长24.7%,汽车出口额7983.9亿元、增长14.3%,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54.9%,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89.4%,船舶出口额增长22.4%。
  “谈外贸新动能,绝对不止‘新三样’,‘新八样’‘新十样’都有可能。”张建平表示,太阳能、风能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机器人等产品海外需求旺盛,这背后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带动出口竞争力大幅提升。与高技术产品高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整体走弱,前三季度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下降1.6%,鞋靴出口下降8.1%,反映出我国出口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的鲜明趋势。
  短期波动不改长期韧性
  统计数据显示,10月单月进出口总值3.7万亿元,增长0.1%。从出口来看,10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为-1.1%,大幅低于上月的8.3%。
  对于10月出口增速的短期回落,市场机构与专家普遍认为属多重因素叠加的短期现象。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指出,10月出口增速回落是基数扰动下的异常值,去年10月受台风影响出口推迟、特朗普当选预期引发抢出口效应,推高了同期基数,剔除基数影响后两年复合增速为5.5%,仍保持平稳增长。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补充,10月工作日同比减少3天,叠加国庆节后供给恢复节奏较慢,进一步拖累数据,且9月制造业“抢生产”后的退坡效应也有所显现。不过,积极信号已经出现:10月最后一周港口外贸货运量同比冲高至20%,反映生产复工加快;受中国产业链辐射的韩国、越南10月出口呈现“U型”走势,下旬明显改善,显示供给扰动正在消退。
  展望未来,赵伟预计“伴随中美贸易形势缓和,供给扰动消退,以及我国市场份额提升,11月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恢复。”
  外贸领域业内专家综合研判指出,从全年来看,尽管存在局部市场波动和短期扰动,但37.31万亿元的进出口规模、6.2%的出口增速已为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出口多元化布局持续深化、“新N样”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外贸正以更稳健的结构、更强劲的韧性,应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