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保洁难题

碧桂园服务机器人助力物管精细化运营

2025年11月18日 字数:1595
  AI与机器人技术的加速渗透,正为万亿元规模的物业管理行业注入全新活力。
  克而瑞物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营收已达1.75万亿元,中指研究院预测2029年市场管理面积将逼近380亿平方米。然而,人力成本攀升、利润空间压缩、规模化管理难度加大等结构性挑战,让传统劳动密集型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以碧桂园服务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率先布局智能机器人赛道,推动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型“人机共生”的新图景正在社区服务中加速落地。
  万亿物管行业遭遇瓶颈
  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规模增长与发展痛点并存。数据显示,物业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59.1亿平方米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314.1亿平方米,五年间实现显著扩容。但与此同时,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服务边界不断拓宽的现实,让行业利润空间被逐步压缩,传统人工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规模化、标准化的管理需求。
  “物业行业正加速迈向以数字化、人工智能与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的未来。”碧桂园服务集团总裁徐彬淮直言,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在行业共识下,科技化、智能化成为破局关键,机器人作为重要载体,正以“新员工”身份批量进入社区,推动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碧桂园服务“零号居民”落地
  作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碧桂园服务的自研“零号居民”清洁机器人已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劲实力。截至目前,该机器人已在广州、北京、上海、大连等地超17个项目投入使用200台。按照计划,年内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台。
  在广州盈禧花园社区,4台“零号居民”承担了全项目楼宇地面保洁工作,不仅实现了效率与洁净度的跨越式提升,更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赢得业主广泛认可。
  “我们希望通过机器人去解决‘4D问题’(脏活、累活、有伤害的、枯燥的),这些工作本身就不一定该由人完成。”碧桂园服务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赵晓光表示,物业清洁中的高危工种长期依赖人工,既存在安全隐患,又难以保障服务质量,机器人的应用正是为了减少风险与重复劳动。
  145项专利护航
  “零号居民”的快速落地,源于其深度贴合物业场景的技术创新与四大核心“护城河”。赵晓光介绍,这四大优势包括物业机器人运营调度平台、人机协作运营模式、海量数据积累和深度定制等,构成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在技术性能上,机器人搭载多传感器融合导航避障系统,具备毫米级超感知贴边能力,能智能识别佛龛、快递、宠物等数十种障碍物并采取不同避让策略。其独特的“活水洗地+浮动刮板”系统可即时回收污水,实现湿垃圾“即洗即干”,针对回南天还能自动识别积水并提速回收。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支持自主呼梯、乘梯,执行“业主优先”策略,遇电梯拥堵或有大件物品时会主动避让,尽显人性化设计。
  技术壁垒的构建同样扎实。截至目前,碧桂园服务已在机器人住宅物业场景扫洗/补给方案、算法导航规控等技术上获授权14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8项,为产品迭代与场景拓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机共生”重构行业生态
  机器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服务方式,更在重塑物业行业的组织模式与劳动形态。赵晓光描绘了未来的服务场景:“现在一栋33层的楼由一位保洁阿姨负责,未来她可通过调度10个机器人,负责10栋楼的保洁工作。”在这种模式下,机器人承担基础劳动,人则转向指挥、维护和流程优化等更具价值的工作,实现人力的解放与升级。
  更深层的社会价值也在逐步显现。“未来,也许一些残障人士、劳动不便者等都可以通过远程操作、算法管理等方式参与工作,这是‘人机共生’的社会价值。”赵晓光补充道。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则从行业视角指出,机器人在物业行业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代表着行业商业逻辑的转向。“过去行业依赖规模扩张驱动增长,如今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和AIoT技术的深入应用,物业企业正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运营。”严跃进认为,头部企业有望在效率、品质与成本控制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引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宗 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