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加速
银行业密集启动科技招标
2025年11月19日
字数:2601
在万物皆“数”的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化能力已成为决定银行市场话语权的核心要素,更从可选的“加分项”升级为生存竞争的“必修课”。
本报综合报道 当数字化从“选择题”变为银行业生存竞争的“必修课”,一场围绕技术、人力与生态建设的竞速赛正加速上演。近期,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密集发布科技相关招标公告,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涵盖大模型研发、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智能风控等关键领域的采购项目集中亮相,预算从数百万元至数亿元不等,呈现出全方位、规模化的技术布局态势。
持续扩容的科技投入,既彰显了银行对数字化转型“质效并重”的追求,更折射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行业必然趋势。分析人士指出,这场集中采购潮不仅标志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更体现了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冲击与利率市场化承压的双重挑战下,以技术破局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战略决心与布局魄力。大行布局重生态
中小行聚焦强场景
梳理近期银行招标文件可见,科技采购已从零散的IT设备采购,全面转向系统性、生态化的战略布局,不同规模的银行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行作为科技招标市场的“主力军”,依托雄厚资金实力与全国性业务布局,重点聚焦高预算、长周期的体系化能力建设项目。
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2025年发布的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项目,年度招标控制价达2250万元,服务周期长达3年,明确要求投标人自2022年7月1日以来,至少具备1个合同金额不低于200万元的六大行省级分行及以上科技研发或软件开发项目业绩。
浦发银行启动2025—2028年度信息系统研发外协服务招标,计划遴选12—18家供应商组建IT外协人力资源池,服务期三年,旨在缓解开发人员不足压力,提升IT建设效率与自主研发能力,投标人须具备国有大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关服务经验,且在上海、成都、武汉、合肥、西安五地中至少两地设有分支机构。
中信银行聚焦全面风险智慧管理系统二期实施服务,明确实施工作量不少于227人/月、周期9—11个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工作量占比不低于35%,且投标人须具备2020年至今大中型银行总行风险管理类项目实施服务案例。
此外,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推进“智慧破产清算资金结算系统”采购,将实现账户查询、资金划拨、电子回单线上化等功能,配合管理人和法院实时监控,并对供应商的商业信誉、合规记录等提出严格要求。
城商行与农商行的科技招标则凸显“小而精”的精准化特征,聚焦区域场景适配与核心需求突破,预算规模相对灵活。
桂林银行300万元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招标,紧扣区域中小企业服务与地方监管合规要求,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资金头寸管理,间接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效率;贵州银行近日发布数据处理服务采购项目(AI换脸欺诈识别)供应商征集公告,拟引入AI换脸欺诈识别数据,作为传统人脸识别技术的补充。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多家银行在信息系统、风控等领域的集中科技采购,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明确信号。这已非基础系统运维的“补课式”投入,而是着眼未来竞争的战略布局,旨在构建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新型业务模式。部分银行对供应商设置的高门槛,印证了需求已从“基础供给”升级为“高质量匹配”,银行需要的是能深度理解金融业务、具备复杂项目实战经验的长期协同合作伙伴,这将推动科技服务市场加速分化,头部供应商更易进入银行核心合作生态。
数字化能力成“刚需”
多重压力倒逼转型
从行业背景来看,银行密集加码科技与信息研发投入,既是数字化浪潮下的必然选择,更是多重竞争压力倒逼的“生存突围”之举。
业内人士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传统信贷业务承压,银行亟需通过技术手段打造差异化优势、控制运营成本。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凭借技术优势,持续渗透银行传统支付、存款等核心业务领域,形成直接竞争挑战。
监管政策引导同样发挥关键作用。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5月印发的《关于做好银行机构监管报表“一表通”工作的通知》,直接推动相关项目集中落地。10月以来,全行业已有超过30个“一表通”相关项目启动或完成采购。
其中,中信银行监管一表通二期及信创改造项目以520万元中标,盛京银行相关项目中标金额达475.18万元,通过建立标准化数据体系,实现监管数据穿透整合与高效报送,大幅减轻多头报送负担。
外部竞争压力进一步倒逼银行加速转型。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手握大量线上流量,在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分流银行核心业务客户,传统银行面临“不转型则落后”的生存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科技招标引入先进技术与服务,成为银行应对竞争的关键举措。
行业数据进一步印证转型的必然性。根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银行业IT投资规模达到1693.15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633.98亿元增长3.6%,预计2028年将达到2662.27亿元;2024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713.05亿元,同比2023年的692.96亿元增长2.9%,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039.39亿元,2024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7.8%。
武泽伟分析,多家银行密集加码科技采购,与当前面临的多重竞争压力密切相关。利率市场化下行业净息差收窄,传统信贷业务承压,金融科技公司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又冲击传统核心业务,“因此,当前的科技投入既是银行应对短期挑战的防御之举,更是在数字化未来确立自身地位的关键战略。这一举措既能补齐银行数字化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更能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增强风控效能、改善客户体验”。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持相似观点。在他看来,传统银行在数字技术应用上长期存在短板,相较于互联网平台,数据整合能力、场景搭建能力较弱,而科技采购正是弥补这一差距的直接路径。“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平台企业手握大量线上流量,且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这使得银行不得不在科技领域寻求突破”。
谈及未来银行业科技投入的重点方向,盘和林分析称,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数据安全与数据应用,涵盖征信数据、风控数据、行业及企业数据的合规使用与价值挖掘;二是合规风控类信息系统的迭代升级;三是支撑银行智能化转型的智慧金融整体解决方案。
密集的科技招标背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机遇与风险并存。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外包合作的权责纠纷、监管合规的刚性要求,均对银行科技采购的全流程管理提出更高挑战。
如何防范潜在风险、实现规范发展,成为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深水区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更考验着银行在技术投入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智慧,唯有精准应对挑战,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稳固市场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综合报道 当数字化从“选择题”变为银行业生存竞争的“必修课”,一场围绕技术、人力与生态建设的竞速赛正加速上演。近期,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密集发布科技相关招标公告,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涵盖大模型研发、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智能风控等关键领域的采购项目集中亮相,预算从数百万元至数亿元不等,呈现出全方位、规模化的技术布局态势。
持续扩容的科技投入,既彰显了银行对数字化转型“质效并重”的追求,更折射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行业必然趋势。分析人士指出,这场集中采购潮不仅标志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更体现了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冲击与利率市场化承压的双重挑战下,以技术破局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战略决心与布局魄力。大行布局重生态
中小行聚焦强场景
梳理近期银行招标文件可见,科技采购已从零散的IT设备采购,全面转向系统性、生态化的战略布局,不同规模的银行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行作为科技招标市场的“主力军”,依托雄厚资金实力与全国性业务布局,重点聚焦高预算、长周期的体系化能力建设项目。
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2025年发布的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项目,年度招标控制价达2250万元,服务周期长达3年,明确要求投标人自2022年7月1日以来,至少具备1个合同金额不低于200万元的六大行省级分行及以上科技研发或软件开发项目业绩。
浦发银行启动2025—2028年度信息系统研发外协服务招标,计划遴选12—18家供应商组建IT外协人力资源池,服务期三年,旨在缓解开发人员不足压力,提升IT建设效率与自主研发能力,投标人须具备国有大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关服务经验,且在上海、成都、武汉、合肥、西安五地中至少两地设有分支机构。
中信银行聚焦全面风险智慧管理系统二期实施服务,明确实施工作量不少于227人/月、周期9—11个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工作量占比不低于35%,且投标人须具备2020年至今大中型银行总行风险管理类项目实施服务案例。
此外,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推进“智慧破产清算资金结算系统”采购,将实现账户查询、资金划拨、电子回单线上化等功能,配合管理人和法院实时监控,并对供应商的商业信誉、合规记录等提出严格要求。
城商行与农商行的科技招标则凸显“小而精”的精准化特征,聚焦区域场景适配与核心需求突破,预算规模相对灵活。
桂林银行300万元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招标,紧扣区域中小企业服务与地方监管合规要求,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资金头寸管理,间接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效率;贵州银行近日发布数据处理服务采购项目(AI换脸欺诈识别)供应商征集公告,拟引入AI换脸欺诈识别数据,作为传统人脸识别技术的补充。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多家银行在信息系统、风控等领域的集中科技采购,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明确信号。这已非基础系统运维的“补课式”投入,而是着眼未来竞争的战略布局,旨在构建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新型业务模式。部分银行对供应商设置的高门槛,印证了需求已从“基础供给”升级为“高质量匹配”,银行需要的是能深度理解金融业务、具备复杂项目实战经验的长期协同合作伙伴,这将推动科技服务市场加速分化,头部供应商更易进入银行核心合作生态。
数字化能力成“刚需”
多重压力倒逼转型
从行业背景来看,银行密集加码科技与信息研发投入,既是数字化浪潮下的必然选择,更是多重竞争压力倒逼的“生存突围”之举。
业内人士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传统信贷业务承压,银行亟需通过技术手段打造差异化优势、控制运营成本。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凭借技术优势,持续渗透银行传统支付、存款等核心业务领域,形成直接竞争挑战。
监管政策引导同样发挥关键作用。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5月印发的《关于做好银行机构监管报表“一表通”工作的通知》,直接推动相关项目集中落地。10月以来,全行业已有超过30个“一表通”相关项目启动或完成采购。
其中,中信银行监管一表通二期及信创改造项目以520万元中标,盛京银行相关项目中标金额达475.18万元,通过建立标准化数据体系,实现监管数据穿透整合与高效报送,大幅减轻多头报送负担。
外部竞争压力进一步倒逼银行加速转型。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手握大量线上流量,在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分流银行核心业务客户,传统银行面临“不转型则落后”的生存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科技招标引入先进技术与服务,成为银行应对竞争的关键举措。
行业数据进一步印证转型的必然性。根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银行业IT投资规模达到1693.15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633.98亿元增长3.6%,预计2028年将达到2662.27亿元;2024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713.05亿元,同比2023年的692.96亿元增长2.9%,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039.39亿元,2024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7.8%。
武泽伟分析,多家银行密集加码科技采购,与当前面临的多重竞争压力密切相关。利率市场化下行业净息差收窄,传统信贷业务承压,金融科技公司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又冲击传统核心业务,“因此,当前的科技投入既是银行应对短期挑战的防御之举,更是在数字化未来确立自身地位的关键战略。这一举措既能补齐银行数字化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更能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增强风控效能、改善客户体验”。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持相似观点。在他看来,传统银行在数字技术应用上长期存在短板,相较于互联网平台,数据整合能力、场景搭建能力较弱,而科技采购正是弥补这一差距的直接路径。“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平台企业手握大量线上流量,且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这使得银行不得不在科技领域寻求突破”。
谈及未来银行业科技投入的重点方向,盘和林分析称,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数据安全与数据应用,涵盖征信数据、风控数据、行业及企业数据的合规使用与价值挖掘;二是合规风控类信息系统的迭代升级;三是支撑银行智能化转型的智慧金融整体解决方案。
密集的科技招标背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机遇与风险并存。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外包合作的权责纠纷、监管合规的刚性要求,均对银行科技采购的全流程管理提出更高挑战。
如何防范潜在风险、实现规范发展,成为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深水区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更考验着银行在技术投入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智慧,唯有精准应对挑战,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稳固市场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