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十五五”规划东风 聚力打好低空经济发展“五张牌”

2025年11月19日 字数:546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加快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低空经济是党和国家站在时代发展高度,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性选择。低空经济具有技术扩散性强、产业带动性强和区域联动性强等鲜明特征,世界经济强国纷纷将低空经济列为发展重点。我国虽然低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具有发展后劲足、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多和产业体系保障全等优势,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补齐短板弱项,突出打好低空经济发展的产品供给、场景应用、政策支撑、生态支持和人才保障“五张牌”,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技术和航空产品供给不足、市场体系和场景应用发展不够、管理体系和政策法律支撑不全、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组织体系和人才队伍保障不力等问题,亟待完善和加快解决。因此,低空经济发展应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产品供给,强化市场开发创造场景应用,强化管理体系提供政策法律支撑,强化基础建设形成生态支持,强化手段创新加大人才队伍保障,大力培育和发展低空经济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实践多样化和可持续的低空经济价值释放路径。
  一、打好产品供给牌
  产品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强化基础应用研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加快推进产品研制,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强化基础应用研究
  在政府层面,持续推动飞行控制系统技术、通信导航技术、探测感知技术、起降技术、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能源动力技术、空中交通管理技术、材料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等九大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持续推动总体、气动、结构、发动机、机载、材料、制造工艺等技术迭代升级,加快发展高能量密度、高放电效率、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技术,加速提升高可靠性、高功重比、高效率电推进技术。关注国家绿色航空发展技术需要,加快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制约绿色航空发展的源头和底层技术问题。在企业层面,持续突破智能化、高可靠性、轻量化、低成本能量控制和飞行控制等应用技术,持续攻关新能源飞机总体设计、能源系统设计、全电机载系统等关键技术,持续探索氢燃料存储、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氢涡轮发动机、氢涡轮混合电推进、能量综合管理等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
  (二)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在政府层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深度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商业化的绿色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打造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加快绿色航空关键共性技术、新能源航空器技术开发研究。加强产业跨界融合,依托新能源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等行业技术,推动绿色航空发展,构建互利互促的协同创新关系。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大飞行器研发、飞行控制、通信导航、安全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投入,突破相关技术瓶颈,提高低空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
  (三)加快推进产品研制
  推动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低空经济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水平。加快eVTOL、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新能源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应用,形成以典型场景为导向的电动航空器供给能力、运营支持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开展绿色航空示范运营,推动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eVTOL实现商业运营。加快eVTOL融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协调统一的空地智联管理平台,打造低空智联网,建设安全、便捷、绿色、经济的城市空运体系。
  二、打好场景应用牌
  场景应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消费,丰富多元化应用场景,推进应用场景落地,利用直升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探索和拓展空中通勤、商务出行、空中摆渡、联程接驳、跨境飞行等场景,推动低空飞行与轨道、机场联运,提升低空经济发展活力。
  在地形复杂和分散的乡村,以大幅提升劳作效率为重点,推动农业无人机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检测农田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开展精准播种、高效施肥、均匀喷洒农药,革新传统农耕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过度施肥污染土壤和环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以快速提高物流效率为重点,消除无人机配送农产品和应急救援物资输送的交通障碍,开辟出空中快速路,突破地理环境限制,为救援指挥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提供有力支持,确保紧急救援的及时性。
  在情况多变的人工辅助方面,以替代人工和避免安全事故为重点,携带高清摄像头和各类检测设备,由无人机代替人工对桥梁、高速公路和海上/草原电力等大型基础设施进行细致巡检,辅助取代高风险、高成本的人工巡查方式,保障基础设施稳定运行。这就催生了大量的低空设备与服务需求,为及时巡查、维修和维护提供依据,大幅降低安全危险因素,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促使低空经济深度融入多行业生态。
  在地域繁杂的城市服务方面,以掌握实时动态信息和高效配送为重点,全方位、动态化监测城市区域的街道、广场、交通枢纽等区域,实时提供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情况和交通状况等信息,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打通“最后一公里”高效配送,发挥无人机灵活便捷的作用,快速穿越城市拥堵路段,进行高效物流投递,以提升城市物流运输能力和投递效率。
  在需求多样的居民消费方面,以创新旅游体验为重点,打破传统地面常规线路,开辟空中观光旅游新线路,让游客可以在空中俯瞰壮丽的自然风光、繁华的城市景观;探索空中婚礼,让蓝天白云见证新人浪漫誓言;尝试游客空中主题派对的别样体验,让游客体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旅游体验,短时间内领略到更广阔的地域风貌,满足人们对新奇旅游方式的追求,推动旅游业向多元化、创新化方向发展。
  三、打好政策支撑牌
  政策支撑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需要系统性加强顶层规划、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和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支撑低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一)加强顶层规划
  统筹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低空经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方案等内容,还要明晰发展路线图、编制数字空域图,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明确部门、地方工作职责,构建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优化布局低空交通网络,完善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低空航路航线网络,加快形成服务省际、城际、城市、城乡的“干—支—末”低空航线网络。优化空间布局,利用低空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应用示范、运营服务等,打造一批低空经济策源地和集聚区。
  (二)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细化低空空域分类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范围,提高空域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空域使用管理方式,按照不同空域类型及运行场景,制定分级、分类的低空非管制空域服务标准,简化飞行计划申报流程。完善低空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安全监管、市场准入与退出、产业扶持等政策体系,为低空经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强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建设,培育和建立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应用测试基地和适航审定类研究机构。利用传统空管保障体系和通航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构建无人驾驶航空器空中航行服务体系。完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提高非管制空域通信导航监视水平。
  (三)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加快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健全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推动航线飞行计划“统一窗口和一站式”办理。建立和健全低空安全保障机制,提升低空空域导航、通信、监视等管理水平,形成全过程、可追溯的安全监管体系。围绕低空新基建、航空器研发制造、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飞行等领域,支持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合作,参与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研究制订。构建贯穿低空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和运行支持等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护航低空经济有序发展。构建“监测—预警—响应—保障”服务体系,提高风切变、湍流、积冰等参数的监测能力,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预警服务,打通气象部门、空管部门和企业的数据壁垒,支持企业在软件算法、传感器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低空气象服务质量。
  四、打好生态支持牌
  生态支持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成果转化机制,以及推动产业生态发展,创造低空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硬件建设方面,完善起降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大通用机场建设力度,提高通用机场的覆盖密度,规划和建设一批无人机小型起降平台、中型起降场、大型起降枢纽、eVTOL起降场和直升机起降平台。建立和健全低空飞行网络建设,推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低空飞行器互联互通,提高低空飞行便捷性和效率。加强地面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通信、导航、监视等设施,提升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充换电及公共测试场和全空间无人系统等运行设施,完善路网、电力等补给设施,补充低空航空气象监测设施,增强通用机场、起降场地等平战转换功能,提升低空飞行服务基础保障能力。在软件建设方面,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布局通信感知一体化低空智联网,开发低空新航行系统。推进低空数字设施建设,集成利用卫星导航、物联网、AI算法、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国家城市网格空域数据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各项飞行数据处理能力,推进低空飞行器数据联通,提升计算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二)探索成果转化机制
  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平台作用,引导和加强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打造低空经济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定期发布低空经济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建立线上低空经济创新成果发布大厅,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推动国防科技先进技术、工艺、材料等攻关成果向低空装备领域转化应用,推动航空航天企业融入低空经济产业链、供应链。
  (三)推动产业生态发展
  创新低空经济金融服务,政府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引导基金和低空科技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调动资本市场以加大资源投入,扩大无人机保险覆盖范围和商业场景契合度,参与通用机场、配套飞行服务站等设施建设,投资低空飞行器研发、销售和租赁等产品环节,保障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基础能力,加大低空制造产业园、服务产业园和运营保障产业园建设,培育低空经济链长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带动电机、电池、复合材料、导航通信、零部件上下游企业集聚融合发展。建设低空飞行器检验检测与质量安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空域管理规划、飞行规则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经济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打好人才保障牌
  人才保障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智慧,需要着力培育复合人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源头动力。
  (一)着力培养复合人才
  培育行业发展领军人才,低空经济龙头企业要加强高校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等方面协同配合,培养更多的低空领域专业人才。针对低空经济高度集成且精密复杂的系统,涉及飞行技术、飞行器制造与维护、空域管理、安全监管等专业领域,高等院校、专业院校开设低空经济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撑低空经济发展。
  (二)着力培养专业人才
  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发挥专业院校、航空协会、飞行俱乐部等各方面优势,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培训飞行技术人员,提高从容应对复杂飞行环境的心理素质、敏锐判断和沉稳操控的飞行技术、精准抵达目的地的飞行能力。培训研发设计人员,灵活运用设计数据,利用高强度、轻量化材质优化设计,提升航空飞行性能的设计生产能力。培训维修技师人员,掌握机械、电子和航电等多领域知识,善于借助精密仪器,敏锐排查发动机、线路等故障,保障执行低空任务的能力。扩大通用航空人才市场建设,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吸纳市场紧缺的创新型教育、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储备完善产业布局。
  (三)着力培养管理人才
  培育空域管理人员,熟谙航空法规,精通空域规划,依地形、军民航空域分布,巧妙划分低空飞行区域,编织有序空中路网。培育空中高度人员,运用智能调度系统,合理安排起降和巡航顺序,避免碰撞拥堵,维护低空交通顺畅能力。培育安全监管人员,依法依规严格审核飞行器与飞行员资质,借助监测设备与数据分析,紧盯飞行活动,及时揪出违规操作、异常轨迹,护航低空作业安全能力。协同资本力量、精准制定人才策略,综合考量空域资源的稳定性、深入挖掘多元落地应用场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脉搏,绽放低空经济活力。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的新赛道,加快低空经济发展不仅是技术革命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推动。低空经济涉及空域划分与使用、基础设施网络、低空装备研发、应用场景培育、运行监管法规等方方面面,需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重点打好低空经济的产品供给、场景应用、政策支撑、生态支持和人才保障“五张牌”,书写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华丽篇章,为提振消费、乡村振兴、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等提供更加快捷、多样、丰富的选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
  作者:钱勇 郑一雪(中国商飞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