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秦安实践:因村制宜+联农带农+抱团共富
2025年11月19日
字数:1990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村集体经济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更是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农民获得感的关键支撑。秦安县深入推进强基固本工程,注重发挥党组织优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特色赋能、抱团共富的村集体经济实践路径。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集体经济红色引擎
强化党建引领,着力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38名,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20名,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育和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856名。成立莲花镇果蔬集散基地党委、尹褚路产业示范带党支部、中山镇高山架豆联合党支部等功能型党组织7个。积极吸纳职能部门党员干部、人才,组建发展顾问团,建立定期协调推进机制。组建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主动对接广大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主动攻坚克难,夯实群众基础,促进群众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红色力量。
二、因村制宜谋发展,拓宽特色产业增收渠道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紧密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莲花镇好地村、董新村、吴湾村等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小麦收割后的闲置土地,种植冬油菜600亩,在好地村、吴湾村等山区村集中连片种植500余亩冬小麦,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小麦深加工成面粉进行销售,形成“产业+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双庙村、阳湾村、川子村立足得天独厚的养蜂资源优势和部分农户养殖经验,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和养殖户签订代养协议等方式,养殖蜜蜂390余箱,增收20万余元。通过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拓宽思路举措、健全制度机制,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新路子。
(二)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秦安县立足自然人文资源,持续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刘坪镇黄湾村立足蜜桃产业优势,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秦安蜜桃1.5万余株,包含15个优质品种,亩均产量达2吨,采用秦瓴智耘环控系统,实现温度全自动精准调控,采用“智眠双季”模式,通过冰点强制休眠与智能温室唤醒技术协同,实现“早春抢鲜”与“寒冬反季”双季供应;周湾村做足“桃文章”、做活“桃经济”,积极探索“蜜桃经济+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开发桃木文创系列产品,延伸蜜桃产业链,全面提升蜜桃附加值,建设乡村彩色公路1公里,装饰乡恋长廊2公里,全年接待游客6500余人次。
(三)鼓励发展社会化服务
探索创办联村、强村公司及农机服务社等经营实体,承接农资销售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中小型建筑项目等,推动实现“村强民富”同频共振。刘坪镇创办亿磊建筑劳务、裕盛园林绿化、丰惠农资3家强村公司,承接环境卫生整治、改厕、绿化、巷道硬化、和美乡村建设等小规模建设工程,实现改厕年收入57.824万元、环境卫生整治年收入25万元、撂荒地整治年收入13.94万元;采购大型正规厂家农资产品,在农资超市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进行销售,实现年均销售额30万元以上。
三、联农带农聚合力,构建抱团共富发展格局
(一)联农带农凝聚工作合力
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组织群众、抱团发展优势,充分吸纳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入股,让“看得见”的集体经济变为“摸得着”的共享红利。比如,陇城镇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发展新路径,规范运营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行统一管理、调配、收费、作业、核算、按比分红的“六统一”运营模式,因地制宜推出深松、耕种、除草、收割、维修等多类型生产服务项目,从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选拔储备农机服务人员15名,培训农机手60余人次,吸纳2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为村集体创收50余万元,极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
(二)村村联合创办共富公司
探索“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抱团发展”模式创办强村公司,承接涉农、惠农服务,增加群众就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比如,魏店镇通过跨村联建、村企合作组建强村公司,承接无人机运输、果品交易、冷链物流等服务,建成1000吨容量的数字化光电苹果分选线冷库和邮政综合服务站,实现果品出库、打包发货、全程冷链一体化服务,通过消费帮扶、电商直播等方式,销售苹果、杂粮等农产品80余吨,18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中山镇联合蔚文、中山等10村,利用蔚文村闲置厂房成立强村公司,生产小米、玉米糁子和油料等纯绿色无公害产品,带动10村850户共同致富,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个。
(三)村企共建激活发展动能
借鉴吸收发达地区经验,鼓励以亲情、乡情为纽带,吸引当地在外企业家、成功人士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王尹镇张底、付山、孙湾3村村集体与润惠源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农特产品购销协议,在反季节白脆瓜采摘后,种植玲珑小番茄,由公司统一采购后投放东部地区高端超市,实现每村增收11万元以上。
作者:陈俊平(甘肃省秦安县委组织部)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集体经济红色引擎
强化党建引领,着力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38名,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20名,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育和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856名。成立莲花镇果蔬集散基地党委、尹褚路产业示范带党支部、中山镇高山架豆联合党支部等功能型党组织7个。积极吸纳职能部门党员干部、人才,组建发展顾问团,建立定期协调推进机制。组建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主动对接广大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主动攻坚克难,夯实群众基础,促进群众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红色力量。
二、因村制宜谋发展,拓宽特色产业增收渠道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紧密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莲花镇好地村、董新村、吴湾村等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小麦收割后的闲置土地,种植冬油菜600亩,在好地村、吴湾村等山区村集中连片种植500余亩冬小麦,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小麦深加工成面粉进行销售,形成“产业+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双庙村、阳湾村、川子村立足得天独厚的养蜂资源优势和部分农户养殖经验,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和养殖户签订代养协议等方式,养殖蜜蜂390余箱,增收20万余元。通过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拓宽思路举措、健全制度机制,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新路子。
(二)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秦安县立足自然人文资源,持续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刘坪镇黄湾村立足蜜桃产业优势,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秦安蜜桃1.5万余株,包含15个优质品种,亩均产量达2吨,采用秦瓴智耘环控系统,实现温度全自动精准调控,采用“智眠双季”模式,通过冰点强制休眠与智能温室唤醒技术协同,实现“早春抢鲜”与“寒冬反季”双季供应;周湾村做足“桃文章”、做活“桃经济”,积极探索“蜜桃经济+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开发桃木文创系列产品,延伸蜜桃产业链,全面提升蜜桃附加值,建设乡村彩色公路1公里,装饰乡恋长廊2公里,全年接待游客6500余人次。
(三)鼓励发展社会化服务
探索创办联村、强村公司及农机服务社等经营实体,承接农资销售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中小型建筑项目等,推动实现“村强民富”同频共振。刘坪镇创办亿磊建筑劳务、裕盛园林绿化、丰惠农资3家强村公司,承接环境卫生整治、改厕、绿化、巷道硬化、和美乡村建设等小规模建设工程,实现改厕年收入57.824万元、环境卫生整治年收入25万元、撂荒地整治年收入13.94万元;采购大型正规厂家农资产品,在农资超市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进行销售,实现年均销售额30万元以上。
三、联农带农聚合力,构建抱团共富发展格局
(一)联农带农凝聚工作合力
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组织群众、抱团发展优势,充分吸纳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入股,让“看得见”的集体经济变为“摸得着”的共享红利。比如,陇城镇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发展新路径,规范运营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行统一管理、调配、收费、作业、核算、按比分红的“六统一”运营模式,因地制宜推出深松、耕种、除草、收割、维修等多类型生产服务项目,从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选拔储备农机服务人员15名,培训农机手60余人次,吸纳2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为村集体创收50余万元,极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
(二)村村联合创办共富公司
探索“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抱团发展”模式创办强村公司,承接涉农、惠农服务,增加群众就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比如,魏店镇通过跨村联建、村企合作组建强村公司,承接无人机运输、果品交易、冷链物流等服务,建成1000吨容量的数字化光电苹果分选线冷库和邮政综合服务站,实现果品出库、打包发货、全程冷链一体化服务,通过消费帮扶、电商直播等方式,销售苹果、杂粮等农产品80余吨,18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中山镇联合蔚文、中山等10村,利用蔚文村闲置厂房成立强村公司,生产小米、玉米糁子和油料等纯绿色无公害产品,带动10村850户共同致富,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个。
(三)村企共建激活发展动能
借鉴吸收发达地区经验,鼓励以亲情、乡情为纽带,吸引当地在外企业家、成功人士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王尹镇张底、付山、孙湾3村村集体与润惠源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农特产品购销协议,在反季节白脆瓜采摘后,种植玲珑小番茄,由公司统一采购后投放东部地区高端超市,实现每村增收11万元以上。
作者:陈俊平(甘肃省秦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