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关系和赋能路径研究

2025年11月19日 字数:1799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以金融血脉之“活”增强实体经济肌体之“力”,是实现金融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路,也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提供坚实支撑的必然要求。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金融的源头。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023年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凸显其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关键地位。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实体经济为金融提供了持续健康的收益来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化与科技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所形成的剩余价值,通过金融体系转化为发展资源,推动金融市场持续完善。实体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也要求金融体系同步提升服务能力,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发展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一方面,通过金融工具实现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快速汇聚社会资金并精准投入实体领域,提升资本运用效率;另一方面,良好的金融市场可引导更多优质资本参与实体建设,促进经济稳健增长。此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也有助于识别和管理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三)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其疲弱将制约金融市场;金融若发生危机,也将反噬实体经济运行。资金的注入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而优质企业又能吸引更多金融资源,由此形成“企业成长—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新经济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发展理念滞后
  当前,部分金融机构发展理念滞后,缺乏协同视野,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根本支撑作用,且在服务上多倾向于成熟大型企业,大量中小微企业因“融资难”,其发展空间被挤压。
  (二)政策体系与发展环境不完善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主要受制于两大因素:在体系构建上,政策顶层设计不足,内容重复单一,更新滞后,且部分地区“重金融、轻实体”加剧失衡;在机制运行上,金融服务能动性与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制约了双向赋能效应的发挥。
  (三)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金融的虚拟属性天然伴随风险。部分银行为规避监管,采取不合规手段参与市场,加剧实体企业负债压力和金融风险。同时,市场投机行为易催生区域性泡沫,若缺乏有效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冲击实体经济稳定。
  三、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筑牢治理体系,以法治现代化引领金融监管变革
  当前,我国金融规模的扩张已明显领先于实体部门,存在“脱实向虚”的潜在风险。为此,必须加快完善法律与政策体系,正本清源,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定位。监管层面需提质增效、控制成本,避免机构冗余,并强化对金融资源流向的全链条管理。同时,要构建与金融创新同步的风险监管框架,审慎推进产品创新,精准拆解信贷与国际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深化,尤须警惕外部风险传导,通过加强跨境监管协作,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二)优化系统架构,构建更具韧性与效率的现代金融体系
  应着力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提升金融机构布局与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政府需要加强价格调控与市场引导,维护合理供需关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针对实体经济“空心化”与金融泡沫化风险,应强化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全流程监管,控制金融发展节奏,保持货币供给合理水平,防范垄断与系统性风险,为实体经济营造稳健的金融环境。
  (三)重塑发展范式,推动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金融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中小微企业、能源安全等重点领域,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布局新赛道与新市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高新技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构建多元化、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
  当前,破解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难题尤为迫切。我们须以强化金融监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升级为抓手,系统性地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优化金融供给结构,从而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充沛、健康的金融“活水”。作者:李晨曦(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