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短剧带货 电商流量焦虑能否缓解
2025年11月20日
字数:1758
历时超一个月的“双11”电商大促已经落下帷幕,直播电商机构在大促中的表现和变化备受关注。
短剧带货玩法多元
“双11”期间,头部电商与内容平台围绕短剧带货的布局全面开花,玩法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格局。
电商平台方面,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率先试水带货功能,商品均来自抖音电商品牌旗舰店,聚焦服饰、配饰等与剧情强相关品类。用户观看《盛夏芬德拉》《好一个乖乖女》等剧集时,暂停画面即可触发商品弹窗推荐,也可通过“识图搜同款”功能定向识别,服饰、家居等高频品类识别准确率颇高。
京东则选择深度绑定合作,与快手星芒短剧联合推出7部涵盖奇幻、婚姻、职场、家庭等多元题材的定制短剧,集结实力派与流量演员,每部剧均嵌入京东业务与促销信息。截至11月初,这批短剧播放量最低1.4亿次,最高达2.6亿次,其中轻喜剧《十二天》将电高压锅、养生壶等小家电融入情节,同步推广“以旧换新立减100”活动,获得观众对广告创意的认可。
淘宝则在App“视频”板块下设“短剧”频道,分类涵盖新片推荐、淘宝独家短片等,通过“搜图”功能允许用户暂停查找同款商品,同时在播放页直接植入链接。《入职启示录》《四季之梦》等剧集分别挂载娇韵诗、兰蔻等品牌的“双11”活动链接,大幅缩短“看剧——下单”转化链路。
直播机构同样动作频频。谦寻在去年“6·18”解锁“短剧+直播”模式后,今年在“双11”期间进一步深化创新,为回归的《霸总》系列短剧注入现实意义,同时推出关爱动物系列短剧传递正向价值观。其首创的“谁来演,你来定”用户共创项目,让观众参与剧情走向和角色设定决策,构建有温度的购物连接。
千亿市场引资本竞逐
各大平台争相入局的背后,是传统电商增长瓶颈下的流量焦虑,以及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市场吸引力。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流量红利见顶与获客成本高企是平台加码短剧的关键动因。短剧作为“用户注意力新入口”,能有效提升用户日均观看时长,通过品牌定制剧、场景化植入等方式实现高效内容转化,已从单纯娱乐内容升级为综合商业载体,核心价值在于吸引用户注意力与停留时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攀升,2025年将达677.9亿元,同比增长34.40%,预计2030年将突破1500亿元。伴随文化出海与题材创新,微短剧有望打破单一爽剧格局,为市场增长注入新动能。
对平台而言,短剧带货更是多元变现的重要探索。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红果短剧试水带货,既源于自身商业变现需求,也依托字节跳动生态协同。红果以免费模式积累流量后,广告模式已现天花板,而电商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高于信息流广告用户,带货功能有望成为新盈利增长点,跑通后可反哺内容创作。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则认为,电商平台的资金与资源投入,正推动短剧行业打破平台补贴、用户付费的单一变现模式,拓展广告植入、电商带货、IP授权等多元路径。
精品化转型成破局关键
尽管短剧带货前景可期,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模式适配性与内容质量成为核心痛点。
电商投资人、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直言,短剧具有短时长、高信息密度、快节奏的特征,与购物环节存在天然适配问题。插入购物行为会显得突兀,既破坏用户观影体验,也与内容场景脱节,并非理想变现模式。多次类似操作可能从“新奇”变为“冗余”,而实现隐性广告效果需精准洞察观众心理与高超内容技巧,创作难度极高。
张毅认为,短剧带货的核心挑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内容质量与商业化的平衡难题,处理不当易相互制约;二是内容同质化加剧引发用户审美疲劳,影响流量稳定性;三是供应链与履约能力支撑不足,商品品质、发货速度、售后服务等后端环节可能拖垮转化效果。目前市场已出现“看多了就腻了”的反馈,题材重复、情节雷同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制作方为追求点击率牺牲创新,进一步加剧行业困境。
对此,业内共识是,短剧行业从“快餐式”走向“精品化”是必由之路。2025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发布多项政策,通过“分类分层审核”“白名单”等制度及“微短剧+”行动计划,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陈礼腾看来,随着专业影视公司、互联网大厂等重量级玩家入场,叠加电商平台的资金资源投入,早期以中小型制作团队为主的市场结构正被打破,行业正转向“精耕细作”。
张毅建议,后续行业需向垂直化、圈层化发力,打破内容同质化,同时打造优质IP、提升制作水平,形成更多“短剧+”融合形态。 宗 禾
短剧带货玩法多元
“双11”期间,头部电商与内容平台围绕短剧带货的布局全面开花,玩法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格局。
电商平台方面,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率先试水带货功能,商品均来自抖音电商品牌旗舰店,聚焦服饰、配饰等与剧情强相关品类。用户观看《盛夏芬德拉》《好一个乖乖女》等剧集时,暂停画面即可触发商品弹窗推荐,也可通过“识图搜同款”功能定向识别,服饰、家居等高频品类识别准确率颇高。
京东则选择深度绑定合作,与快手星芒短剧联合推出7部涵盖奇幻、婚姻、职场、家庭等多元题材的定制短剧,集结实力派与流量演员,每部剧均嵌入京东业务与促销信息。截至11月初,这批短剧播放量最低1.4亿次,最高达2.6亿次,其中轻喜剧《十二天》将电高压锅、养生壶等小家电融入情节,同步推广“以旧换新立减100”活动,获得观众对广告创意的认可。
淘宝则在App“视频”板块下设“短剧”频道,分类涵盖新片推荐、淘宝独家短片等,通过“搜图”功能允许用户暂停查找同款商品,同时在播放页直接植入链接。《入职启示录》《四季之梦》等剧集分别挂载娇韵诗、兰蔻等品牌的“双11”活动链接,大幅缩短“看剧——下单”转化链路。
直播机构同样动作频频。谦寻在去年“6·18”解锁“短剧+直播”模式后,今年在“双11”期间进一步深化创新,为回归的《霸总》系列短剧注入现实意义,同时推出关爱动物系列短剧传递正向价值观。其首创的“谁来演,你来定”用户共创项目,让观众参与剧情走向和角色设定决策,构建有温度的购物连接。
千亿市场引资本竞逐
各大平台争相入局的背后,是传统电商增长瓶颈下的流量焦虑,以及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市场吸引力。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流量红利见顶与获客成本高企是平台加码短剧的关键动因。短剧作为“用户注意力新入口”,能有效提升用户日均观看时长,通过品牌定制剧、场景化植入等方式实现高效内容转化,已从单纯娱乐内容升级为综合商业载体,核心价值在于吸引用户注意力与停留时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攀升,2025年将达677.9亿元,同比增长34.40%,预计2030年将突破1500亿元。伴随文化出海与题材创新,微短剧有望打破单一爽剧格局,为市场增长注入新动能。
对平台而言,短剧带货更是多元变现的重要探索。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红果短剧试水带货,既源于自身商业变现需求,也依托字节跳动生态协同。红果以免费模式积累流量后,广告模式已现天花板,而电商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高于信息流广告用户,带货功能有望成为新盈利增长点,跑通后可反哺内容创作。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则认为,电商平台的资金与资源投入,正推动短剧行业打破平台补贴、用户付费的单一变现模式,拓展广告植入、电商带货、IP授权等多元路径。
精品化转型成破局关键
尽管短剧带货前景可期,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模式适配性与内容质量成为核心痛点。
电商投资人、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直言,短剧具有短时长、高信息密度、快节奏的特征,与购物环节存在天然适配问题。插入购物行为会显得突兀,既破坏用户观影体验,也与内容场景脱节,并非理想变现模式。多次类似操作可能从“新奇”变为“冗余”,而实现隐性广告效果需精准洞察观众心理与高超内容技巧,创作难度极高。
张毅认为,短剧带货的核心挑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内容质量与商业化的平衡难题,处理不当易相互制约;二是内容同质化加剧引发用户审美疲劳,影响流量稳定性;三是供应链与履约能力支撑不足,商品品质、发货速度、售后服务等后端环节可能拖垮转化效果。目前市场已出现“看多了就腻了”的反馈,题材重复、情节雷同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制作方为追求点击率牺牲创新,进一步加剧行业困境。
对此,业内共识是,短剧行业从“快餐式”走向“精品化”是必由之路。2025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发布多项政策,通过“分类分层审核”“白名单”等制度及“微短剧+”行动计划,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陈礼腾看来,随着专业影视公司、互联网大厂等重量级玩家入场,叠加电商平台的资金资源投入,早期以中小型制作团队为主的市场结构正被打破,行业正转向“精耕细作”。
张毅建议,后续行业需向垂直化、圈层化发力,打破内容同质化,同时打造优质IP、提升制作水平,形成更多“短剧+”融合形态。 宗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