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秦岭绿海上漂来的一叶小舟
——赵晓舟文集《风自秦岭来》读后
2025年11月21日
字数:2814
□阎雪君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似乎一缕清风飘自巍峨秦岭。
记得佛经上有句话,山主人、水主财。大意是靠山的地方出人才,近水的地方有财富。自古以来,大秦岭、古长安,名人辈出,人才济济。就拿我们熟悉的金融系统来说,各类业务专家、文化名流,藏龙卧虎,层出不穷。要说起金融文化名家,我觉得赵晓舟先生算一个,且名副其实,众望所归。我觉得,他是一名金融家,还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文化学者,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全国读者粉丝遍地。
今年秋天,我有幸应邀到西安培华学院讲座。晚餐时,晓舟先生说最近他又准备出版一部新作《风自秦岭来》,想请我作序。当时我就惊得差点掉了筷子,啥?前些日子刚出作品,现在又要发行新作,这速度,这水平,他是如何做到的?叫我们这些同业同行,情何以堪呢。带着崇拜,掺着羡慕,还有丝丝疑虑,我很快就读完了那秦岭的美景,捕捉到了那一缕缕来自秦岭的风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言,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评价赵晓舟先生很恰当。
晓舟先生是一位从金融系统成长起来的文化学者,他长期从事企业文化、金融文化理论研究,积极推动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和金融文学创作活动,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曾被誉为“传播优秀文化的轻骑兵”,先后多次荣获中国企业文化模范人物、典范人物、杰出人物,并参与了多项中国企业文化标准的起草制定,其代表作有《银海拾取》(三卷)荣获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散文集《撞钟自闻》荣获首届(2015-2019)“陕西金融文学奖”;学术专著《当代中国金融文化研究》荣获“培华杯”第二届金融文化节“优秀金融文化成果奖”。
近年来,晓舟先生在从事金融文化理论研究之余,发表了百余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的评论、随笔、散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起了金融同行多方关注,赢得了专业人士高度赞誉。此次即将出版的《风自秦岭来》一书,是其在这一领域笔耕成果的集中展示。
该书分为“人间烟火、家国情怀、名人逸事”三部分,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从历史和现实、宏观与微观、自然与人文等多维度,把自己平时观察之所见、研究之所得结集成文。该书所列文章,灿若星河,皎似明月,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段落清晰,主线分明,处处真知灼见,字字暗藏珠玑,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他的文章,总能让人如沐春风、开卷受益。开篇《春满培华》《风从秦岭吹过》《沣水凝辉》《难忘那一抹军绿》《西望秦渡是故乡》《我拿什么献给党》等散文,充满浓浓的文学色彩、深深的家国情怀。中篇《自然辩证法给我们的启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风自东方起》《2020,只待新雷第一声》《不负春光再出发》《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开启思想的春天》等随笔,不但超凡脱俗、清新隽永,而且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恰如文坛的空谷足音,令人回味无穷。末篇文章不多,用墨很足,如《丹心育桃李 热血铸师魂——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的教育情怀》《暮色苍茫看劲松——对话张岂之先生》《田东海:青山不老 绿水长流》《千秋立言 万世不朽——纪念大儒张载1000年》《怀念著名文化学者李健教授》等篇章,字里行间皆为真情流露,一枝一叶都是心灵呼唤。人生乐章里,爱岗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构成了一个人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的精神源泉,这些都浓缩在他的文章里。他把高尚的品德、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融进自己的文章中,积极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自由和完美。如果问:“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我觉得,这位晓舟先生非常深谙此理。
马克思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晓舟先生把自己多半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传播先进文化上,因此也成就了自己在企业文化、金融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在职场同事印象中,他是一位金融从业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是知名文化学者、多所高校的教授,是企业文化、尤其是金融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曾先后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突出贡献人物、中国企业文化领军人物、中国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企业文化实践教学荣誉学者、企业党建实践创新典范人物等多项殊荣。同时,他还获得中国讲师网“金话筒奖”。由他撰稿并担任主讲的“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论题,先后被中宣部党建网、光明网、中国前沿资讯网等媒体发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金融文化融合与创新”等课题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等多所大学主讲,并被收编入长安大学优秀论文集。“中国金融之治:清廉金融文化”课题,先后在陕西银行业、保险业及二十余家省级金融机构宣讲,被《中国金融文化》等十余家省级媒体报道。面对这一个个耀眼的光环,我们不难发现,晓舟先生是一位横跨多界,且成绩卓著的文化学者。
写作是思想的舞台,文字是思想的翅膀。晓舟先生曾做过十余年企业内刊主编,与文字结缘,磨炼出了一双洞悉世间风情、了悟人生风雨的慧眼。他的写作题材涉及领域很广,但凡入得法眼,笔底总能卷起波澜。他捕捉灵感的能力特别强,一次普通会议、一个偶然事件、甚至于某人的一首诗、一句话,都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不用多时,就能速成一文,字字珠玑,无可挑剔。如此高效快捷的出产作品,也印证了“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老话,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写作之勤奋、功力之老到。相比他的纯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他的时评类杂文、随笔更胜人一筹。在他的这类作品中,总能看到他站立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以及驾驭这类文字的从容与自信。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不遗余力策划、推介“丝路金融文学”项目品牌,还多次发文为“丝路金融文学”鼓与呼。晓舟先生的文章始终充盈着一股浩然正气和儒雅之风,传递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它的众多文章中,一些古诗名句,常被他左右逢源,引用得恰到好处,给文章增色不少,可见他是有着深厚的学养积淀。
古诗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晓舟先生最新所著《风自秦岭来》一书,汇聚了他近年来辛勤笔耕并公开发表的大部分作品。该书彰显了他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扎实严谨的理论研究学养。他的文章,有哲学家的视野、思想家的情怀、文学家的浪漫,无不向读者传达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历史观、唯物观、文化观,这是他著文不同于他人的闪光之处。对此,我仅从文化与文学、做人与做事的视角,对其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衷心的祝贺。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我相信,以此书的出版发行为契机,晓舟先生一定会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征途上深耕远行,在中国金融文化探索的道路上,独辟出一条“特色”蹊径,舟行雨添花,花动秦岭春色,漫山遍野,绵绵不绝……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似乎一缕清风飘自巍峨秦岭。
记得佛经上有句话,山主人、水主财。大意是靠山的地方出人才,近水的地方有财富。自古以来,大秦岭、古长安,名人辈出,人才济济。就拿我们熟悉的金融系统来说,各类业务专家、文化名流,藏龙卧虎,层出不穷。要说起金融文化名家,我觉得赵晓舟先生算一个,且名副其实,众望所归。我觉得,他是一名金融家,还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文化学者,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全国读者粉丝遍地。
今年秋天,我有幸应邀到西安培华学院讲座。晚餐时,晓舟先生说最近他又准备出版一部新作《风自秦岭来》,想请我作序。当时我就惊得差点掉了筷子,啥?前些日子刚出作品,现在又要发行新作,这速度,这水平,他是如何做到的?叫我们这些同业同行,情何以堪呢。带着崇拜,掺着羡慕,还有丝丝疑虑,我很快就读完了那秦岭的美景,捕捉到了那一缕缕来自秦岭的风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言,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评价赵晓舟先生很恰当。
晓舟先生是一位从金融系统成长起来的文化学者,他长期从事企业文化、金融文化理论研究,积极推动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和金融文学创作活动,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曾被誉为“传播优秀文化的轻骑兵”,先后多次荣获中国企业文化模范人物、典范人物、杰出人物,并参与了多项中国企业文化标准的起草制定,其代表作有《银海拾取》(三卷)荣获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散文集《撞钟自闻》荣获首届(2015-2019)“陕西金融文学奖”;学术专著《当代中国金融文化研究》荣获“培华杯”第二届金融文化节“优秀金融文化成果奖”。
近年来,晓舟先生在从事金融文化理论研究之余,发表了百余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的评论、随笔、散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起了金融同行多方关注,赢得了专业人士高度赞誉。此次即将出版的《风自秦岭来》一书,是其在这一领域笔耕成果的集中展示。
该书分为“人间烟火、家国情怀、名人逸事”三部分,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从历史和现实、宏观与微观、自然与人文等多维度,把自己平时观察之所见、研究之所得结集成文。该书所列文章,灿若星河,皎似明月,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段落清晰,主线分明,处处真知灼见,字字暗藏珠玑,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他的文章,总能让人如沐春风、开卷受益。开篇《春满培华》《风从秦岭吹过》《沣水凝辉》《难忘那一抹军绿》《西望秦渡是故乡》《我拿什么献给党》等散文,充满浓浓的文学色彩、深深的家国情怀。中篇《自然辩证法给我们的启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风自东方起》《2020,只待新雷第一声》《不负春光再出发》《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开启思想的春天》等随笔,不但超凡脱俗、清新隽永,而且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恰如文坛的空谷足音,令人回味无穷。末篇文章不多,用墨很足,如《丹心育桃李 热血铸师魂——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的教育情怀》《暮色苍茫看劲松——对话张岂之先生》《田东海:青山不老 绿水长流》《千秋立言 万世不朽——纪念大儒张载1000年》《怀念著名文化学者李健教授》等篇章,字里行间皆为真情流露,一枝一叶都是心灵呼唤。人生乐章里,爱岗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构成了一个人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的精神源泉,这些都浓缩在他的文章里。他把高尚的品德、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融进自己的文章中,积极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自由和完美。如果问:“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我觉得,这位晓舟先生非常深谙此理。
马克思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晓舟先生把自己多半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传播先进文化上,因此也成就了自己在企业文化、金融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在职场同事印象中,他是一位金融从业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是知名文化学者、多所高校的教授,是企业文化、尤其是金融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曾先后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突出贡献人物、中国企业文化领军人物、中国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企业文化实践教学荣誉学者、企业党建实践创新典范人物等多项殊荣。同时,他还获得中国讲师网“金话筒奖”。由他撰稿并担任主讲的“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论题,先后被中宣部党建网、光明网、中国前沿资讯网等媒体发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金融文化融合与创新”等课题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等多所大学主讲,并被收编入长安大学优秀论文集。“中国金融之治:清廉金融文化”课题,先后在陕西银行业、保险业及二十余家省级金融机构宣讲,被《中国金融文化》等十余家省级媒体报道。面对这一个个耀眼的光环,我们不难发现,晓舟先生是一位横跨多界,且成绩卓著的文化学者。
写作是思想的舞台,文字是思想的翅膀。晓舟先生曾做过十余年企业内刊主编,与文字结缘,磨炼出了一双洞悉世间风情、了悟人生风雨的慧眼。他的写作题材涉及领域很广,但凡入得法眼,笔底总能卷起波澜。他捕捉灵感的能力特别强,一次普通会议、一个偶然事件、甚至于某人的一首诗、一句话,都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不用多时,就能速成一文,字字珠玑,无可挑剔。如此高效快捷的出产作品,也印证了“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老话,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写作之勤奋、功力之老到。相比他的纯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他的时评类杂文、随笔更胜人一筹。在他的这类作品中,总能看到他站立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以及驾驭这类文字的从容与自信。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不遗余力策划、推介“丝路金融文学”项目品牌,还多次发文为“丝路金融文学”鼓与呼。晓舟先生的文章始终充盈着一股浩然正气和儒雅之风,传递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它的众多文章中,一些古诗名句,常被他左右逢源,引用得恰到好处,给文章增色不少,可见他是有着深厚的学养积淀。
古诗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晓舟先生最新所著《风自秦岭来》一书,汇聚了他近年来辛勤笔耕并公开发表的大部分作品。该书彰显了他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扎实严谨的理论研究学养。他的文章,有哲学家的视野、思想家的情怀、文学家的浪漫,无不向读者传达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历史观、唯物观、文化观,这是他著文不同于他人的闪光之处。对此,我仅从文化与文学、做人与做事的视角,对其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衷心的祝贺。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我相信,以此书的出版发行为契机,晓舟先生一定会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征途上深耕远行,在中国金融文化探索的道路上,独辟出一条“特色”蹊径,舟行雨添花,花动秦岭春色,漫山遍野,绵绵不绝……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