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体育盛会的金融密码
——中国工商银行助力十五运会书写湾区融合新篇
2025年11月21日
字数:3845

作为赛事官方银行合作伙伴,中国工商银行为十五运会提供全流程金融保障。

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
十五运会吉祥 物“乐融融”。

11月15日,由工行广州分行全程支持的“新八景‘趣’漫跑”挑战赛首站“云山叠翠”在云萝植物园活力开跑。

无人机搭载成至智能公司的喊话器、探照灯、热成像相机,执行空中搜救任务。

工行江门分行进驻全运会指定接待酒店,为裁判、志愿者提供一站式金融咨询与业务办理服务。
□记者 张嘉怡 吴延军
岭南风起,珠江潮涌。2025年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的圣火缓缓熄灭。这场历时十三天的体育盛会,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大湾区融合进程中最生动的注脚。
十五运会是由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事,跨越不同制度、连接三地民心,从筹备之初就承载着比金牌更重的期待——它要回答的,是如何以体育为媒介,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从地理毗邻走向发展同心。
在这场考验协同治理能力的宏大叙事中,金融成为不可或缺的笔墨。作为赛事官方银行合作伙伴,中国工商银行以更具韧性和智慧的金融服务,探索大型赛事的保障新范式,并借此撬动更深层次的区域融合。智慧全运:从“机器狗”巡逻到“AR钱包”的科技跃迁
2025年11月9日,开幕式当晚,无人机在广州奥体中心上空划出银色弧线,四足机器狗在场馆通道自主巡逻,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构成了十五运会留给世界的第一印象。
“2018年我们决定转型研发无人机任务载荷时,账上的资金只够支撑几个月。”成至智能公司创始人廖科文回忆道。关键时刻,工行广州分行的一笔300万元纯信用科技贷款,成了撬动技术突破的支点。此后七年,从1000万元到2000万元信贷支持的持续注入,陪伴着这家“小巨人”实现“每两年翻一番”的跃升。如今,他们的安防设备已成为十五运会立体防护体系的核心。
在停车场,中科开创的“空中移动充电机器人”正沿轨道滑行,无需专用车位即可为新能源车补能;在赛场核心区,集成热成像的安防机器人可与无人机协同,构筑“空地一体”防护网。“工行的‘场景创新贷’,让创新技术得以在真实场景中快速迭代。”中科开创公司副总经理罗成说。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远不止于单点突破。围绕十五运会对安防、场馆科技等领域的需求,工行广州分行聚焦科创企业发展,以“机制改革+产品创新”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等痛点。与此同时,构建“五专体系”服务科技企业,通过专业机构、专属产品、专项行动、专门风控、专属保障,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科技感同样融入日常消费场景。“碰一碰就能支付,还能看醒狮跳跃,太有意思了。”来自香港的陈女士手持心形钥匙扣硬钱包,在广州奥体中心商超完成支付。这款由工行与广电运通联合研发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融合AR技术,扫一扫吉祥物图案,手机屏幕上便跃出3D醒狮、粤剧片段与赛事精彩瞬间。
“我们希望数字人民币不仅是支付工具,更是文化载体和互动体验。”工行广州分行行长助理杨扬说道。
区块链技术则为文化传播打开新空间。依托自主研发的“工银玺链”,工行发行的十五运会数字藏品,将吉祥物与港珠澳大桥、广州塔等地标建筑融合,每份藏品都拥有唯一“数字身份证”。截至目前,累计发行约116万份,港澳用户申领占比达32%——每三份中,就有一份承载着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
从机器狗到区块链,从安防保障到文化连接,这些散落在赛事各处的科技碎片,正拼合成一幅金融赋能智慧全运的完整图景。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普惠全运:一张立体服务网与它的民生温度
“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核心理念,不仅镌刻在十五运会的标识上,更落实在每一位参与者与市民的切身感受中。这要求金融服务必须跳出赛事本身的围墙,潜入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
在位于工行广州分行的全运指挥中心,巨大的弧形屏幕静默无声,却仿佛赛事的“金融神经中枢”。数据如瀑布般流动,实时呈现着工商银行十五运会金融服务运营全景——从外卡支付成功率的一秒波动,到某个“全运驿站”突然增加的客流。一位值守的负责人形容,这套系统的核心是“感知与响应”,“一旦发现异常,指令可以扁平化地直达一线,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服务的触角,从中心延展至末梢。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张由“网点+驿站+流动服务”织就的立体网络悄然成型。传统的银行网点被赋予了新的角色——30家网点变身官方门票代售点,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购票;近千家核心网点设立的“工行全运驿站”,则提供了充电、休憩与咨询的便民港湾。
支付,是跨境体验中最敏感的神经。“This isso fast! NowIcan enjoy the game!”在工行东莞东城支行,来自孟加拉国的Maco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快速完成移动支付绑卡后竖起大拇指道。为了打通支付脉络,工商银行打造了全渠道收单方案:线上平台支持外卡、银联、数字人民币等全品牌支付矩阵;线下聚合了各类移动支付;针对港澳及外籍人士,在口岸、赛场等关键节点设置的“卡码通”极速申领点,如同一座座无形的桥梁,为跨境用户提供了支付便利。
同样悄然发生的,是金融对“全民全运”氛围的营造。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创新打造十五运会服务专区,为广大用户提供十五运会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自8月上线以来,专区访问量已突破3000万人次;携手广州地铁打造活力工行全运会主题站厅和专列,让全运精神随着城市的日常流动而深入人心;龙舟赛、青少年画展、城市漫跑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则将“体育+文旅+公益”的创新模式,从概念变为市民可感可及的鲜活体验。
而这一切的落脚点,最终回归于民生与经济的内生循环。工行推出的十五运会主题信用卡与借记卡,卡面精心融入了港珠澳大桥与五羊雕像等元素,使之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收藏价值。配套的“激情全运会 消费享优惠”等主题活动,则成功地将体育场景的“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累计发放超20万张优惠券,带动消费超1.2亿元。持卡人甚至可以用微信步数兑换“运动活力积分”,解锁全运周边礼品。这些举措,让市民在参与中获得了实在的优惠,也让金融力量成为拉动内需、激活城市经济的隐秘引擎。
在这里,金融不再是冰冷的交易与数据,而是化身为一张休息座椅、一次快速兑付、一份消费惊喜,以及一种文化认同。它让“办好一个会、幸福一座城”的愿景,在无数个微小的瞬间,照进了现实。
湾区同心:金融“活水”如何浇灌“一家亲”愿景
当全运圣火在珠江畔燃起,一场超越体育的深层融合试验,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悄然加速。作为三地首次合办的国家级体育赛事,十五运会如同一座压力测试舱,检验着区域协同的金融基础设施能否承受流量峰值,更昭示着“湾区梦”的落地成色。
中国工商银行在这场试验中扮演了独特角色——它不仅是支付通道的提供者,更是要素流动的“编程师”。其探索的“湾区服务模式”,正试图回答一个关键命题:金融工具如何为“软联通”破题?
“过去来看比赛,总要提前换一叠人民币,现在扫码就行,连优惠券都是自动抵扣。”在香港从事设计工作的周先生口中的便利,源于工行的“跨境支付通”服务。
这套系统背后,是工行对湾区居民消费习惯的精准洞察。数据显示,十五运会期间港澳居民跨境支付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工行没有简单复制传统跨境服务,而是构建了“数字人民币+外卡受理+聚合支付”的立体方案,在口岸、赛场等关键节点设置“卡码通”极速申领点,让跨境支付像本地消费一样自然。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账户层面。通过代理见证开户和VTM远程柜员机,港澳居民开立内地账户的时间从数小时压缩到分钟级。截至赛事闭幕,已有2.3万名港人通过工行深圳分行推出的“港人北上金融服务包”开通内地电子支付功能。这种基础账户体系的打通,为后续社保、医疗等深层民生服务铺平了道路。
赛场之外,金融“活水”正在重塑大湾区的产业生态。在广州同欣体育的生产车间,可循环运动面层材料正源源不断发往全球。这家为十五运会提供场馆材料的企业,在工行8000万元“场景创新贷”的支持下,成功实现技术升级。“全运会带来的不仅是订单量的激增,更是技术认证的里程碑。”企业负责人透露,其产品已进入巴黎奥运会供应商名单。这种“赛事验证—金融助力—全球拓展”的路径,正是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更具前瞻性的布局在低空经济领域展开。成至智能的无人机从开幕式安保起步,如今已接入工银投资的AIC试点基金支持网络。广州设定的1500亿元产业目标,正在这些企业的螺旋桨声中加速实现。工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正在把赛事验证过的技术,向智慧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延伸。”
融合的真正深度,往往由民生细节定义。
在工银亚洲位于铜锣湾的“大湾区服务专区”,香港居民陈姨正在咨询内地社保政策。她的女儿在广州工作,未来计划接母亲跨境养老。“以前觉得两套制度很难跨越,现在能一站式查询,心里踏实多了。”
工银澳门通过参与电子消费计划,将金融服务嵌入市井生活。其打造的普惠金融在线渠道,使中小商户能便捷获取跨境结算服务。这种“接地气”的探索,让金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工具,而是融入茶餐厅、手信店的生活伙伴。
这样的场景正在多个领域同步发生。工行推动的跨境医疗支付便利化,让香港居民在深圳三甲医院可直接刷工银亚洲银行卡结算;教育领域的跨境学费缴纳服务,已覆盖超1万名跨境学童。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实际构建起湾区“生活共同体”的基础设施。
从无人机护航开幕式安全,到助力体育科技突破,再到立体化服务网络,在十五运会的舞台上,工商银行不仅展现了金融服务的专业与温度,更描绘出一幅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作为国有金融机构,工商银行将继续以赛事全程保障为己任,锚定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前沿领域,以全生命周期、全产品覆盖的金融服务,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注入持续动能,书写新时代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