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贷“价格战”升级 风控与规范成行业必答题
2025年11月24日
字数:2757
如何在落实普惠金融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与严守金融风险底线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当前经营贷市场健康发展的核心命题。
本报综合报道 11月份以来,多家银行相继下调经营贷利率,部分产品年化利率低至2%到3%区间。在按揭贷款需求持续疲软、零售业务增长承压的背景下,经营贷市场正成为商业银行年末业绩冲刺的“必争之地”。
激烈竞争的背后,部分机构放松流水审核标准、违规吸客的现象逐渐凸显,资金挪用、中介乱象等风险隐患随之滋生。如何在落实普惠金融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与严守金融风险底线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当前经营贷市场健康发展的核心命题。
利率创新低营销“花样”迭出
经营贷作为支持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开展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专项贷款,在信贷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已然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核心赛道。随着年末业绩冲刺压力加大,叠加市场竞争白热化,经营贷利率持续下探,刷新历史低位。
珠海华润银行深圳地区工作人员透露,该行1年期经营贷年化利率低至2.2%,3年期为2.35%,最高贷款额度达200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30年,支持每年或每3年续贷、到期归还本金的模式,1年期产品还可享受“无还本续贷”服务。平安银行北京地区个贷经理表示,符合企业经营范围、月度流水等要求的客户,可享受2.3%左右的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有融资需求可及时对接”。
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同样积极入局利率竞争。招商银行个人抵押经营贷年化利率低至2.4%,最高额度可达3000万元;多家国有大行信贷经理透露,当前个人抵押经营贷利率普遍稳定在2.5%左右;江苏银行上海分行针对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推出的专属经营贷产品,年化利率2.8%起,最高额度2000万元。
从准入条件来看,多数银行要求客户名下公司成立满1年,且需提供房产抵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为吸引客户,在流水审核上采取“灵活处理”。珠海华润银行深圳地区个贷经理举例,若申请600万元贷款需满足前一年流水300万元,若公司流水不达标,可通过补充个人及家人流水,或亲友循环转账等方式凑足额度。
为抢占市场份额,银行营销力度持续加码。山东地区某农商行工作人员表示,银行内部会定期评选贷款营销明星,奖金达数千元,即便如此年度目标仍未完成,后续将全力推广线上办贷。江苏银行上海地区则推出专项推荐计划,11月5日至12月31日期间,个人经营贷客户转介新客(此前未申请或申请未通过)并审批通过,推荐人可获苏银豆奖励,可兑换京东PLUS会员年卡、加油卡、养生壶等礼品,同时提供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等额本息等灵活还款方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银行经营贷利率持续探底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在房地产市场调整、居民购房意愿下降的背景下,按揭贷款这一传统优质资产规模萎缩,银行急需寻找新的信贷投放渠道。其次,宏观政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普惠金融指标等监管要求下,银行不得不通过降低利率来吸引客户、完成任务。再次,银行间竞争白热化。国有大行凭借低成本资金优势率先降价,中小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只能被动跟进,从而形成利率竞相下行的局面。
专家普遍表示,“价格战”短期虽能刺激贷款规模增长,却会进一步压缩银行净息差,尤其中小银行受负债端成本刚性约束,经营压力将更为突出,更可能引发风控标准松懈等连锁问题。
操作藏隐忧违规风险凸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银行为争抢客户放松风控标准的做法,正让各类潜在风险逐渐浮出水面。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裴虹博明确指出,部分银行允许以个人流水补充公司流水、亲友循环转账“刷流水”等操作,违背了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和真实性原则,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及《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中“贷款人应采取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形式履行尽职调查”等相关规定。
从法律风险来看,此类操作隐患重重。对借款人而言,以个人流水充当公司流水、掩盖企业真实偿债能力,属于贷款材料造假行为,可能涉及骗取贷款罪;对银行而言,若明知贷款材料存在造假仍放贷,可能被认定为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将面临监管处罚;信贷人员则需承担违规放贷的追责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借款人受低息诱惑,意图将贷款资金投入股市、楼市等国家禁止信贷资金进入的领域。尽管银行宣传单均明确标注相关禁令,但有信贷经理坦言,目前对贷后资金的监测仅看前两手流转情况,借款人可通过多个中间账户层层转账,导致资金流向难以追踪,为违规挪用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法中介也借机嗅到“商机”,以“快速获贷”为噱头诱导客户办理经营贷,并索取高额中介费,对消费者权益及资金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近期,已有数十家银行发布公告警示此类风险。交通银行广西区分行表示,发现部分中介机构或个人通过地图软件发布“交通银行·面签中心”等虚假信息,冒充该行客户经理诱导客户办理业务,而该行并未与任何中介开展个人经营贷合作。邮储银行山西分行等多家机构也发布风险提示,明确经营贷资金不得用于购房、理财、保险、股票及其他权益性投资,对于借款人未按合同承诺提供真实信息、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等行为,银行有权采取压降授信额度、停止贷款发放、要求提前归还贷款等措施,并追究违约责任。
多方齐发力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面对经营贷市场暴露的多重风险,监管部门、业内专家及银行机构纷纷发力,从制度建设、风控升级、合规管理等多维度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力求在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实现平衡。
曾刚建议,监管部门可推动建立跨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工商、税务、社保等数据资源,实现对企业真实经营状态的交叉验证,从源头遏制虚假经营数据乱象。在银行管理层面,应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监测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资金流向,设置预警阈值,强化贷后资金用途管控。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进一步提出五项具体优化措施:一是精准实施客户分层,通过精细化、动态化的信用评估与风险定价,实现贷款利率与企业真实风险匹配,对优质客户给予差异化利率优惠,而非“一刀切”式压价,避免过度下沉至低资质客群;二是强化智能风控能力,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企业现金流、供应链关系等核心指标,有效识别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三是持续完善贷后管理与监控体系,严格审查贷款用途,动态跟踪企业经营状况,及早识别潜在违约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缓冲机制;四是加强合规管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筛查异常交易模式,确保在让利实体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五是丰富产品形态,可推出利率阶梯、服务增值组合等产品,通过配套金融服务提升综合收益。
针对经营贷业务的优化发展方向,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商业银行应立足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依托生产场景数字化转型,联动商圈、电商平台等生态资源,以批量授信模式搭配智能化风控体系,重构经营贷业务发展逻辑,提升服务效率与风险管控水平。
本报综合报道 11月份以来,多家银行相继下调经营贷利率,部分产品年化利率低至2%到3%区间。在按揭贷款需求持续疲软、零售业务增长承压的背景下,经营贷市场正成为商业银行年末业绩冲刺的“必争之地”。
激烈竞争的背后,部分机构放松流水审核标准、违规吸客的现象逐渐凸显,资金挪用、中介乱象等风险隐患随之滋生。如何在落实普惠金融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与严守金融风险底线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当前经营贷市场健康发展的核心命题。
利率创新低营销“花样”迭出
经营贷作为支持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开展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专项贷款,在信贷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已然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核心赛道。随着年末业绩冲刺压力加大,叠加市场竞争白热化,经营贷利率持续下探,刷新历史低位。
珠海华润银行深圳地区工作人员透露,该行1年期经营贷年化利率低至2.2%,3年期为2.35%,最高贷款额度达200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30年,支持每年或每3年续贷、到期归还本金的模式,1年期产品还可享受“无还本续贷”服务。平安银行北京地区个贷经理表示,符合企业经营范围、月度流水等要求的客户,可享受2.3%左右的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有融资需求可及时对接”。
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同样积极入局利率竞争。招商银行个人抵押经营贷年化利率低至2.4%,最高额度可达3000万元;多家国有大行信贷经理透露,当前个人抵押经营贷利率普遍稳定在2.5%左右;江苏银行上海分行针对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推出的专属经营贷产品,年化利率2.8%起,最高额度2000万元。
从准入条件来看,多数银行要求客户名下公司成立满1年,且需提供房产抵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为吸引客户,在流水审核上采取“灵活处理”。珠海华润银行深圳地区个贷经理举例,若申请600万元贷款需满足前一年流水300万元,若公司流水不达标,可通过补充个人及家人流水,或亲友循环转账等方式凑足额度。
为抢占市场份额,银行营销力度持续加码。山东地区某农商行工作人员表示,银行内部会定期评选贷款营销明星,奖金达数千元,即便如此年度目标仍未完成,后续将全力推广线上办贷。江苏银行上海地区则推出专项推荐计划,11月5日至12月31日期间,个人经营贷客户转介新客(此前未申请或申请未通过)并审批通过,推荐人可获苏银豆奖励,可兑换京东PLUS会员年卡、加油卡、养生壶等礼品,同时提供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等额本息等灵活还款方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银行经营贷利率持续探底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在房地产市场调整、居民购房意愿下降的背景下,按揭贷款这一传统优质资产规模萎缩,银行急需寻找新的信贷投放渠道。其次,宏观政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普惠金融指标等监管要求下,银行不得不通过降低利率来吸引客户、完成任务。再次,银行间竞争白热化。国有大行凭借低成本资金优势率先降价,中小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只能被动跟进,从而形成利率竞相下行的局面。
专家普遍表示,“价格战”短期虽能刺激贷款规模增长,却会进一步压缩银行净息差,尤其中小银行受负债端成本刚性约束,经营压力将更为突出,更可能引发风控标准松懈等连锁问题。
操作藏隐忧违规风险凸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银行为争抢客户放松风控标准的做法,正让各类潜在风险逐渐浮出水面。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裴虹博明确指出,部分银行允许以个人流水补充公司流水、亲友循环转账“刷流水”等操作,违背了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和真实性原则,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及《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中“贷款人应采取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形式履行尽职调查”等相关规定。
从法律风险来看,此类操作隐患重重。对借款人而言,以个人流水充当公司流水、掩盖企业真实偿债能力,属于贷款材料造假行为,可能涉及骗取贷款罪;对银行而言,若明知贷款材料存在造假仍放贷,可能被认定为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将面临监管处罚;信贷人员则需承担违规放贷的追责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借款人受低息诱惑,意图将贷款资金投入股市、楼市等国家禁止信贷资金进入的领域。尽管银行宣传单均明确标注相关禁令,但有信贷经理坦言,目前对贷后资金的监测仅看前两手流转情况,借款人可通过多个中间账户层层转账,导致资金流向难以追踪,为违规挪用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法中介也借机嗅到“商机”,以“快速获贷”为噱头诱导客户办理经营贷,并索取高额中介费,对消费者权益及资金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近期,已有数十家银行发布公告警示此类风险。交通银行广西区分行表示,发现部分中介机构或个人通过地图软件发布“交通银行·面签中心”等虚假信息,冒充该行客户经理诱导客户办理业务,而该行并未与任何中介开展个人经营贷合作。邮储银行山西分行等多家机构也发布风险提示,明确经营贷资金不得用于购房、理财、保险、股票及其他权益性投资,对于借款人未按合同承诺提供真实信息、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等行为,银行有权采取压降授信额度、停止贷款发放、要求提前归还贷款等措施,并追究违约责任。
多方齐发力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面对经营贷市场暴露的多重风险,监管部门、业内专家及银行机构纷纷发力,从制度建设、风控升级、合规管理等多维度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力求在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实现平衡。
曾刚建议,监管部门可推动建立跨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工商、税务、社保等数据资源,实现对企业真实经营状态的交叉验证,从源头遏制虚假经营数据乱象。在银行管理层面,应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监测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资金流向,设置预警阈值,强化贷后资金用途管控。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进一步提出五项具体优化措施:一是精准实施客户分层,通过精细化、动态化的信用评估与风险定价,实现贷款利率与企业真实风险匹配,对优质客户给予差异化利率优惠,而非“一刀切”式压价,避免过度下沉至低资质客群;二是强化智能风控能力,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企业现金流、供应链关系等核心指标,有效识别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三是持续完善贷后管理与监控体系,严格审查贷款用途,动态跟踪企业经营状况,及早识别潜在违约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缓冲机制;四是加强合规管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筛查异常交易模式,确保在让利实体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五是丰富产品形态,可推出利率阶梯、服务增值组合等产品,通过配套金融服务提升综合收益。
针对经营贷业务的优化发展方向,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商业银行应立足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依托生产场景数字化转型,联动商圈、电商平台等生态资源,以批量授信模式搭配智能化风控体系,重构经营贷业务发展逻辑,提升服务效率与风险管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