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量冠军”到“价值领航”

西安短剧产业突围记

□记者 张嘉怡

2025年11月24日 字数:2562

  剧组演员在造梦工厂影视基地挑选服装。
  清晨六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的十里沣河影视基地,3号民国医院影棚已灯火通明。导演王磊紧盯监视器里的医患对手戏,场记板清脆拍下的瞬间,隔壁现代都市影棚的“职场冲突”场景也同步开机。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这座拥有300余个拍摄场景基地,旺季时日均接待12个剧组的“短剧之都”,已经成为短剧产业蓬勃生长的生动注脚,正经历着从“数量领跑”到“质量突围”的深刻转型。
  产业集群的“西安密码”
  “3天出剧本、7天完成拍摄、15天全流程交付。”在陕西星光映美公司的剪辑室里,负责人师向阳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介绍,“这部《九霄龙帅》单部票房过亿元,从立项到上线仅用25天。”这样的生产效率背后,是西安历经数年构建的完整产业生态。
  产业集群的规模化效应是西安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4年底,西安已有600余家微短剧相关企业,西咸新区作为产业核心承载区,布局了六大拍摄基地、三大制作基地,聚集50余家核心企业,形成从IP孵化到投流发行的全产业链体系。造梦工厂影视基地将旧纺纱厂改造为拥有200余个实景的拍摄空间,30余万件道具储备让剧组实现“拎包拍摄”,1小时300元的场景租赁费仅为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
  成本优势与产业配套形成叠加效应。西咸新区星光映美基地的数据显示,西安短剧单集制作成本可控制在数万元级别,综合成本仅为横店的十分之一,却能实现超300%的投资回报率。“这里的信息流广告公司早有剧情类内容制作经验,转型短剧顺理成章。”西安丰行文化总经理李涛道出行业基因,这家承制了《无双》《一姐》等爆款的企业,正是广告制作成功转型的典型代表。
  政策精准赋能加速产业集聚。陕西省广电局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从资金扶持到备案简化提供全流程支持。2025年1月,陕西首支微短剧专项基金“繁星剧影基金”完成备案,为微短剧产业注入金融“活水”。西咸新区更推出“保姆式服务”,2024年产业营收达1.6亿元,预计2025年将培训专业人才8000人以上。
  人才供给体系的完善筑牢产业根基。智联招聘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西安短剧产业人才需求同比激增127.9%,位列全国第四。其中,剪辑师、编剧、演员构成需求前三甲,形成了完整人才链条。十里沣河基地与20多所高校共建实训点,定制化培养让毕业生项目上手时间缩短60%,2024年已输送专业人才2000余人。
  从“流量内卷”到“内容破局”
  “前两年打开平台,全是‘战神归来’‘总裁追妻’,现在不一样了。”在西咸新区新轴线影视基地的公告栏前,制片人张敏指着拍摄计划表介绍,6部在拍剧目中仅有2部是传统爽剧,其余均聚焦团圆、医护、“三农”等现实题材。这种变化背后,是西安短剧产业的主动求变。
  内容的转型升级来自市场与监管的双重驱动。《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微短剧观众平均留存时长从2.1分钟降至1.4分钟,“秒读时代”的用户对同质化内容日益疲劳。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的推出,更引导行业向价值引领转型。
  西安企业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丰行文化从《无双》的“逆袭爽剧”转向《一姐》的打击人口贩卖主题,该剧上线24小时充值破千万元;星光映美拍摄的《人活一口气》聚焦青年返乡创业,成为农村题材爆款;聚焦非遗传承的《老盔有了新主人》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创作计划。“平台开始抛弃‘唯流量论’,直抵人心的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陕西视协微短剧专委会主任、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双表示。
  文化赋能让短剧焕发独特魅力。作为“西部电影”策源地,西安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创作优势,《我的针气藏不住了》以中医非遗传承为核心,在九垚影视基地取景拍摄;《恋恋小食光》融入油泼面、秦腔等元素,联动大唐不夜城直播单日销售额达34万元;《南辕北辙的我们》以西安城墙为背景,带动取景地游客增长40%。西安交通大学阚平教授团队的“繁星指数”显示,超七成用户通过短剧提升了对取景地的好感度。
  千亿赛道的新征程
  “这个月30部开机剧里有4部是海外项目,北美市场反馈超出预期。”在丰行文化的海外业务部,负责人展示着TikTok上的播放数据。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西安短剧企业正加速布局海外,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全球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出海动力。数据显示,微短剧“出海”的市场潜力是国内的7—12倍,总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量级。西安企业已在越南、印尼建立本地化团队,云想科技推出海外专属App“GoodDrama”,陕文投与奈飞合作的“新丝绸之路”短剧矩阵计划2025年覆盖15个语种市场。
  出海模式从“内容输出”向“本地化运营”升级。陕西星光映美针对北美市场调整叙事节奏,将单集时长从3分钟延长至5分钟;造梦工厂基地扩建二期项目,新增美式、欧式等场景以适配海外题材需求;陕文投联合当地机构开展剧本共创,确保内容符合本土文化语境。“不是简单翻译,而是要讲能引发共鸣的跨文化故事。”陕文投海外事业部负责人表示。
  面对激烈竞争,西安正强化产业协同优势。西咸新区打造“15分钟影视生态圈”,推动拍摄基地与景点、酒店深度绑定;未央湖视频文化产业园构建“IP孵化—虚拟拍摄—跨境分发”全链条;200余家影视企业组建拍摄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共担。这种协同效应让西安在全国短剧百强榜承制方城市占比中仍稳居榜首。
  尽管仍保持产量领先,但西安短剧承制占比已从2023年的60%降至2024年的40%,郑州、金华等城市的追赶态势明显。专业人才缺口尤其是复合型创作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内容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等行业共性问题,仍需持续破解。
  对此,西安已展开布局。“高校—基地—企业”三级培养模式持续发力,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剧本创意比赛孵化作品数百部;西咸新区计划2025年进一步加大产业奖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行业协会正推动建立内容评价体系,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陕西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杰认为:“用好‘文学陕军’资源,深挖本土文化,西安仍有巨大优势。”
  傍晚时分,十里沣河影视基地的拍摄仍在继续。灯光下,《长安夜话》的剧组正在拍摄唐代市井场景,而不远处的绿幕棚里,海外题材《丝路情缘》的后期制作已接近尾声。
  从作坊式生产到工业化集群,从流量追逐到价值引领,从本土崛起到全球布局,西安短剧产业的转型之路,也是中国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这座千年古都,短剧这一新兴文化形态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