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空天经济市场可期
2025年11月25日
字数:1987
本报综合报道 11月22日,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传来重磅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启动我国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为期两年的试点探索将推动这一新兴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入规模化商用的关键阶段。
政策精准护航
卫星物联网业务,通俗而言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各类物联网设备,为数据采集终端、穿戴设备、手持终端等各类终端,以及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的低速数据业务。此次为期两年的商用试验,肩负着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的多重使命,最终目标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这一试验的启动,是政策持续发力的必然结果。今年8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为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
《指导意见》更描绘了长远蓝图: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卫星通信用户将突破千万。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低空交通与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高泽龙认为,卫星物联网作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环节,通过连接地面与空天设备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与智能管理,其应用覆盖能源、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将有效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商用试验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既增加了卫星通信市场服务类型,打破了传统地面网络覆盖局限,也将激发民营经济参与热情,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企业加速布局
卫星物联网产业链条绵长,涵盖上游的商业航天、卫星星座建设、地面站建设,中游的卫星网络运营、数据获取与处理,以及下游的低空经济、智慧农业、电力巡检等多元应用场景。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已纷纷行动,在各个关键环节加速布局。
在商业航天上游制造领域,超捷紧固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典型代表。该公司专注于商业火箭箭体结构件制造,产品包括箭体大部段、整流罩、燃料贮箱、发动机阀门等,2024年已完成产线建设,客户群体覆盖国内多家头部民营火箭公司,为卫星发射提供了关键硬件支撑。
地面设备及终端是卫星物联网落地的重要保障。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地面核心网系统等关键通信技术领域持续深耕研发,为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技术升级提供核心支持。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依托在核心网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我们将逐步拓展至卫星终端等关键环节,由‘点状突破’迈向‘系统布局’,构建起‘天地一体、端网融合’的创新生态。”
在通信天线及射频器件领域,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已构建起覆盖地面站终端、卫星通信载荷及卫星通信终端应用的三大类产品体系。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前期在技术研发、产能建设和产业链协同方面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公司迈入新一轮成长周期。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卫星物联网已成为串联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两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推动二者实现深度耦合与协同发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参与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千亿市场可期
随着商用试验启动,卫星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引发广泛关注。有观点预测,我国卫星物联网市场未来几年规模有望达千亿元,到204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对此,中国国际促进会低空经济分会专家顾问高承远明确表示,这一预测并非“画饼”,而是有坚实的数据支撑。
高承远算了一笔细账:目前中国约有10亿个地面物联网连接,其中5%处于网络盲区,若卫星按年租10元/终端收费,仅这部分市场就可形成50亿元的年收入;再将车载、航海、工业传感器等场景纳入其中,十年内市场规模滚至千亿元量级完全可期。从全球视角来看,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203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达250亿个,即便按1%的卫星渗透率、20美元/终端年租计算,仅基础服务收入就达500亿美元,叠加语音、数据增值等服务,2040年全球市场规模冲击万亿元人民币并不夸张。
而市场实践已提前印证了产业潜力。今年中国电信通过持续探索创新,完成了直连卫星数据业务在消费级终端上的首次验证,目前该业务已覆盖2500万台手机终端,并为多家头部企业的汽车提供了直连卫星服务,充分展现了卫星通信在消费端和特定行业应用的巨大价值。
从政策护航到企业布局,从市场潜力到场景落地,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的启动,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打开了全新空间。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认为,这一举措将使我国卫星物联网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卫星物联网将不仅是连接“天地”的通信纽带,更将成为激活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在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中,书写出千亿级产业的崭新篇章。
政策精准护航
卫星物联网业务,通俗而言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各类物联网设备,为数据采集终端、穿戴设备、手持终端等各类终端,以及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的低速数据业务。此次为期两年的商用试验,肩负着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的多重使命,最终目标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这一试验的启动,是政策持续发力的必然结果。今年8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为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
《指导意见》更描绘了长远蓝图: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卫星通信用户将突破千万。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低空交通与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高泽龙认为,卫星物联网作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环节,通过连接地面与空天设备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与智能管理,其应用覆盖能源、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将有效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商用试验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既增加了卫星通信市场服务类型,打破了传统地面网络覆盖局限,也将激发民营经济参与热情,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企业加速布局
卫星物联网产业链条绵长,涵盖上游的商业航天、卫星星座建设、地面站建设,中游的卫星网络运营、数据获取与处理,以及下游的低空经济、智慧农业、电力巡检等多元应用场景。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已纷纷行动,在各个关键环节加速布局。
在商业航天上游制造领域,超捷紧固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典型代表。该公司专注于商业火箭箭体结构件制造,产品包括箭体大部段、整流罩、燃料贮箱、发动机阀门等,2024年已完成产线建设,客户群体覆盖国内多家头部民营火箭公司,为卫星发射提供了关键硬件支撑。
地面设备及终端是卫星物联网落地的重要保障。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地面核心网系统等关键通信技术领域持续深耕研发,为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技术升级提供核心支持。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依托在核心网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我们将逐步拓展至卫星终端等关键环节,由‘点状突破’迈向‘系统布局’,构建起‘天地一体、端网融合’的创新生态。”
在通信天线及射频器件领域,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已构建起覆盖地面站终端、卫星通信载荷及卫星通信终端应用的三大类产品体系。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前期在技术研发、产能建设和产业链协同方面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公司迈入新一轮成长周期。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卫星物联网已成为串联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两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推动二者实现深度耦合与协同发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参与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千亿市场可期
随着商用试验启动,卫星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引发广泛关注。有观点预测,我国卫星物联网市场未来几年规模有望达千亿元,到204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对此,中国国际促进会低空经济分会专家顾问高承远明确表示,这一预测并非“画饼”,而是有坚实的数据支撑。
高承远算了一笔细账:目前中国约有10亿个地面物联网连接,其中5%处于网络盲区,若卫星按年租10元/终端收费,仅这部分市场就可形成50亿元的年收入;再将车载、航海、工业传感器等场景纳入其中,十年内市场规模滚至千亿元量级完全可期。从全球视角来看,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203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达250亿个,即便按1%的卫星渗透率、20美元/终端年租计算,仅基础服务收入就达500亿美元,叠加语音、数据增值等服务,2040年全球市场规模冲击万亿元人民币并不夸张。
而市场实践已提前印证了产业潜力。今年中国电信通过持续探索创新,完成了直连卫星数据业务在消费级终端上的首次验证,目前该业务已覆盖2500万台手机终端,并为多家头部企业的汽车提供了直连卫星服务,充分展现了卫星通信在消费端和特定行业应用的巨大价值。
从政策护航到企业布局,从市场潜力到场景落地,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的启动,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打开了全新空间。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认为,这一举措将使我国卫星物联网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卫星物联网将不仅是连接“天地”的通信纽带,更将成为激活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在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中,书写出千亿级产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