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平台批量售房为哪般

2025年11月25日 字数:1643
  近期,四川西昌、福建福州、北京、贵州等地国资平台密集挂牌出售房产,涉及住宅、商铺、车位等多种类型,单次挂牌量从十余套到上百套不等。这一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关于“国资抛售房产”的猜测也随之而来。
  多地国资密集挂牌
  此次国资平台售房呈现“多地联动、批量挂牌”的特点,涉及的房产类型涵盖保障房、商品房、存量房源等,价格区间差异显著。
  其中,四川西昌的批量售房颇具代表性。11月6日,受西昌市房地产事务中心委托,四川公信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拍卖144套住房,分为三个资产包:礼州中学35套经济适用房,最小面积33.10平方米,平均起拍价3017元/平方米;袁家山黄堡路桂苑小区69套住房,平均单价4997元/平方米;西城、东城共40套改善房,均价5799元/平方米。这些房源产权明晰,部分带有固定车位,竞拍者首付仅需2.5成,可办理75%的银行按揭贷款。
  福建福州则有多批国资房产入市。11月5日,福州市长乐区领航土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公告,将于11月21日拍卖51套市场化商品房,总价区间为44.7万元至153.6万元,平均单价为11041元/平方米。此前,福州市土地发展中心还曾委托挂牌转让302套空置住宅,均已办理不动产权证,平均单价约20078元/平方米。
  此外,贵州、广州、烟台、淄博等地也陆续出现国资平台售房案例。11月14日,贵州大诚建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转让重庆、江门、安顺等地11处房产,总价22万元至73万元,多数房源处于闲置状态;广州机场建设投资集团、广州地铁集团等则挂牌出售房产、店铺及车位资产。
  聚焦资产变现与盘活
  对于国资平台集中售房的行为,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背后是资金压力缓解、资产结构优化、政策推动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国资售房的核心目的是实现资产变现与盘活。以西昌出售保障房为例,部分经济适用房或销售型保障房分配进度缓慢,导致国有开发企业资金被占用,出售资产成为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选择。同时,当前多个省份推进国有“三资”改革,即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而中短期内房地产资产价值持续下行,出售成为盘活这类资产的有效路径。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将国资售房分为四类典型情况:一是地方建筑公司因开发商拖欠工程款,通过出售“工抵房”变现;二是国有公司自身运营不佳或陷入亏损,需售房回笼资金;三是国资平台“退房”,剥离房产类非核心资产;四是处理与爆雷民营企业合作开发的房源。“无论哪种类型,核心都是为了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金回笼。”张宏伟强调。
  对市场影响较小
  针对市场上“国资抛售房产”的说法,业内专家明确予以否定,强调国资售房的规范性和定价严谨性,不存在“一上平台就打折”的情况。
  李宇嘉解释,国企平台拍卖房产属于大宗交易,必须通过第三方资产交易平台或“三资”平台进行,需发布公告详细披露资产位置、起拍价、产权信息等,采用公开竞价方式交易。“初始挂牌价严格按照评估价确定,目的是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保值增值,不存在一上来就打折出售的情况。”
  张宏伟表示,国有企业大幅打折售房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与国资处置的核心原则相悖,因此“抛售”的说法并不准确。以今年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的天恒集团为例,其挂牌的111套房产中,高价房源单价与市场价基本持平,充分体现了定价的合理性。
  关于国资售房对市场的影响,专家普遍认为,单个案例规模较小,对整体市场冲击有限,但需关注多主体供给带来的叠加效应。
  李宇嘉表示,单个国资售房案例多为几十套、上百套,最多几百套,规模有限,难以对整体楼市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楼市下行压力下,房源供给主体已从传统的开发商、二手房业主,扩展到实体企业、上市公司、政府平台等。
  多位专家认为,国资平台售房是市场化的资产处置行为,既符合国有资产盘活的政策导向,也顺应了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购房者而言,这类房源产权明晰、交易规范,可作为购房选择之一,但无需过度解读为“市场信号”;对于市场而言,多主体供给的出现是行业调整期的正常现象,长期来看将推动楼市供需关系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宗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