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扩容
2025年11月26日
字数:2102
本报综合报道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即将迈入三周年之际,产品体系迎来关键扩容。近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明确自2026年6月起,符合条件的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将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持有者提供储蓄国债(电子式)购买服务。
操作、渠道与额度管理全流程明确
此次两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操作规范、购买渠道到额度分配均作出细致规定,确保业务合规有序落地。
在操作层面,投资者购买前需由开办机构开立养老金专用国债账户,用于记录所购国债的期次、数量及持有变动情况,该账户必须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绑定,资金往来、领取条件及税收政策均严格遵循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开办机构注销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前,需确认对应的养老金国债账户中无未到期产品,并完成同步注销。
在购买渠道方面,《通知》要求开办机构依托现有储蓄国债业务渠道,为投资者提供便捷服务,涵盖柜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满足不同群体的操作习惯。
发行额度管理则采用多层次分配机制。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在每期发行时,将额度分为基本代销额度与养老金专属额度。其中,基本代销额度分配给所有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含开办机构),且不得向养老金投资者销售;养老金专属额度从机动代销额度中划出,定向分配至开办机构。额度分配比例按季度动态调整,首次分配以各开办机构已开立养老金资金账户中未投资金额的比重为依据,后续分配则根据上一季度销售金额比重确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需按月向财政部提供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存、投资数据,为额度分配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开办机构还需完成业务系统改造、保障信息交互顺畅、按规定报送数据等配套工作。三重适配性契合养老投资核心需求
为何选择将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核心在于三点关键适配性,使其成为养老投资的优质选择。
一是产品形态适配。储蓄国债(电子式)采用电子记账、电子权益的呈现方式,与养老金封闭运行特性高度契合,便于开展净值计算与份额划转,适配个人养老金的账户管理模式。二是安全性适配。作为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金融产品,其风险极低,能够精准匹配稳健型、保守型养老投资者对“平稳收益”的核心需求,填补了超低风险、中等收益产品的市场空白。三是期限适配。储蓄国债的长期限设计与养老金“长钱长投”理念高度一致,能够助力账户净值稳定增长,更好地满足养老资金长期增值的需求。
回顾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历程,2022年在36个城市试点启动时,产品池仅涵盖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类;2024年12月《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发布后,该制度推向全国,产品范围扩容纳入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三大品类。此次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正式落地,标志着国债品类从政策框架走向实际产品供给,为个人养老金产品池奠定了更坚实的稳健基础。
投资者与市场双向受益
这一政策调整释放多重利好,既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投资选择,也将推动个人养老金市场与国债市场协同发展。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纳入意味着新增了可靠的“安全垫”选项。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该产品本金安全、收益稳定,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来说,无异于为养老资产配置提供了“压舱石”,使其能够更灵活地构建“稳健—平衡—进取”型组合,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投资需求。
在市场层面,政策将推动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结构持续完善。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认为,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纳入填补了高信用等级国债类产品空白,形成更完整的风险梯度矩阵,强化了养老产品的长期稳健属性。同时,凭借国债的高认可度,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开户缴存,扩大个人养老金市场规模,为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资金。
对国债市场而言,也将迎来多方面积极影响。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个人养老金期限长、追求稳定收益的特征与储蓄国债高度匹配,其持续流入将为国债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需求,助力国债扩大市场规模和深度;同时能够优化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加长期持有型投资者比重,平抑短期波动,增强价格稳定性,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国债发行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将夯实养老体系根基
尽管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但当前个人养老金市场仍面临“开户热、投资冷”“开户热、缴存冷”的现实挑战。王红英表示,自2022年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快速扩充,且经过三年多运行已实现账户全正收益,但投资者对养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规划认知不足,仍将其视为短期投资选项而非长期养老储备。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看来,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投资者对复杂产品选择存在认知困难,税收优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有限,以及长期锁定期带来的流动性担忧。
不过,随着储蓄国债(电子式)等稳健型产品的纳入,这一局面有望逐步改善。伍超明认为,通过提供低风险产品,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提升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吸引力,将更多社会资金纳入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增强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操作、渠道与额度管理全流程明确
此次两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操作规范、购买渠道到额度分配均作出细致规定,确保业务合规有序落地。
在操作层面,投资者购买前需由开办机构开立养老金专用国债账户,用于记录所购国债的期次、数量及持有变动情况,该账户必须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绑定,资金往来、领取条件及税收政策均严格遵循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开办机构注销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前,需确认对应的养老金国债账户中无未到期产品,并完成同步注销。
在购买渠道方面,《通知》要求开办机构依托现有储蓄国债业务渠道,为投资者提供便捷服务,涵盖柜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满足不同群体的操作习惯。
发行额度管理则采用多层次分配机制。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在每期发行时,将额度分为基本代销额度与养老金专属额度。其中,基本代销额度分配给所有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含开办机构),且不得向养老金投资者销售;养老金专属额度从机动代销额度中划出,定向分配至开办机构。额度分配比例按季度动态调整,首次分配以各开办机构已开立养老金资金账户中未投资金额的比重为依据,后续分配则根据上一季度销售金额比重确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需按月向财政部提供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存、投资数据,为额度分配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开办机构还需完成业务系统改造、保障信息交互顺畅、按规定报送数据等配套工作。三重适配性契合养老投资核心需求
为何选择将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核心在于三点关键适配性,使其成为养老投资的优质选择。
一是产品形态适配。储蓄国债(电子式)采用电子记账、电子权益的呈现方式,与养老金封闭运行特性高度契合,便于开展净值计算与份额划转,适配个人养老金的账户管理模式。二是安全性适配。作为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金融产品,其风险极低,能够精准匹配稳健型、保守型养老投资者对“平稳收益”的核心需求,填补了超低风险、中等收益产品的市场空白。三是期限适配。储蓄国债的长期限设计与养老金“长钱长投”理念高度一致,能够助力账户净值稳定增长,更好地满足养老资金长期增值的需求。
回顾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历程,2022年在36个城市试点启动时,产品池仅涵盖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类;2024年12月《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发布后,该制度推向全国,产品范围扩容纳入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三大品类。此次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正式落地,标志着国债品类从政策框架走向实际产品供给,为个人养老金产品池奠定了更坚实的稳健基础。
投资者与市场双向受益
这一政策调整释放多重利好,既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投资选择,也将推动个人养老金市场与国债市场协同发展。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纳入意味着新增了可靠的“安全垫”选项。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该产品本金安全、收益稳定,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来说,无异于为养老资产配置提供了“压舱石”,使其能够更灵活地构建“稳健—平衡—进取”型组合,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投资需求。
在市场层面,政策将推动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结构持续完善。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认为,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纳入填补了高信用等级国债类产品空白,形成更完整的风险梯度矩阵,强化了养老产品的长期稳健属性。同时,凭借国债的高认可度,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开户缴存,扩大个人养老金市场规模,为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资金。
对国债市场而言,也将迎来多方面积极影响。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个人养老金期限长、追求稳定收益的特征与储蓄国债高度匹配,其持续流入将为国债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需求,助力国债扩大市场规模和深度;同时能够优化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加长期持有型投资者比重,平抑短期波动,增强价格稳定性,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国债发行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将夯实养老体系根基
尽管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但当前个人养老金市场仍面临“开户热、投资冷”“开户热、缴存冷”的现实挑战。王红英表示,自2022年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快速扩充,且经过三年多运行已实现账户全正收益,但投资者对养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规划认知不足,仍将其视为短期投资选项而非长期养老储备。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看来,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投资者对复杂产品选择存在认知困难,税收优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有限,以及长期锁定期带来的流动性担忧。
不过,随着储蓄国债(电子式)等稳健型产品的纳入,这一局面有望逐步改善。伍超明认为,通过提供低风险产品,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提升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吸引力,将更多社会资金纳入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增强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