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个贷起拍价为何“隐身”
2025年11月26日
字数:2678
随着起拍价“隐身”带来的定价灵活性提升,以及专业投资者的深度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为银行业稳健运行与金融风险缓释提供重要支撑。
本报综合报道 年末将至,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入年度高峰期。11月以来,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已突破264亿元,亿元级大额资产包频现。值得关注的是,多家银行转让公告中起拍价与加价幅度悄然“隐身”,成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新变化。
转让规模井喷年末密集“出清”
进入四季度,银行不良资产转让速度显著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零售类不良资产成为核心处置标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11月以来已公布68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转让信息,合计未偿本息达264亿元,不仅远超10月全月43份的挂牌总量,且项目密度较前期明显提升。
从机构表现来看,大中型银行成为处置主力。平安银行11月以来已密集挂牌个贷不良资产项目13个,合计未偿本息约15.47亿元;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相关挂牌项目分别达10个和7个。另外,长沙银行通过董事会全票决议,拟批量转让合计6.95亿元的不良资产,成为城商行处置不良的典型案例。
大额资产包集中亮相成为市场突出特征。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11月中旬挂牌的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高达51.42亿元,涉及约14.78万借款人的信用卡透支费用;浦发银行一项信用卡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达34.61亿元,涵盖75616笔资产;交通银行也推出17.9亿元的大额项目,这些资产包的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均超过4年,最长达6年。
从全年数据来看,不良个贷转让市场规模已实现翻倍增长。银登中心挂牌数据测算显示,2025年上半年不良个贷转让挂牌规模已超167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一倍;年内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规模已达678.57亿元,同比增幅超80%,市场处置力度持续加码。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不良资产包出清加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银行可通过高效处置强化风险主动管理,释放资本占用,减少拨备计提压力;二是前期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成效显著,机构处置意愿持续增强;三是试点参与机构名单不断扩容,更多主体加入公开处置行列。
临近年末的处置热潮,更与监管考核节点密切相关。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从历史规律来看,四季度本就是不良贷款转让的活跃期,这与银行年度监管考核节点高度契合,其中,中小银行尤其承受着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的双重压力。
信息披露革新起拍价\"隐身\"背后
在转让规模激增的同时,不良资产信息披露方式也迎来重要革新。11月18日,银登中心正式推出“银登通”App,实现不良资产转让招商信息与挂牌信息的一站式展示。出让方可开立专属资产旗舰店,集中展示全行(全公司、全集团)资产信息;用户则能通过设置资产偏好和浏览行为,获得系统自动推送的潜在意向资产,查询便捷性与信息集中度显著提升。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自10月下旬以来,银行个人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中,起拍价和加价幅度已不再公开披露,多数公告还标注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水印。此前媒体报道显示,银行不良资产起拍价往往显著低于未偿本息总额,部分资产包挂牌时的起始价甚至低至一折以下。
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吴雨奇律师直言,近年来银行个人不良贷款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转让价格却持续“跳水”。隐藏起拍价与加价幅度,核心目的是避免过低的价格预期对市场造成冲击,同时在定价方面给予银行和收购方更大灵活性,从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另一方面,个人不良贷款尤其是信用消费类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地域分散、无抵押物的特点,清收难度大、回收率普遍偏低,公开过低起拍价可能吸引非专业、缺乏长期经营意愿的短期套利者涌入,进而增加违规清收风险。
这一变化对市场各方提出了新的要求。吴雨奇表示,对银行而言,更灵活的定价机制虽有助于吸引更多市场参与者,但因缺乏公开市场价格参考,需要建立更精准的资产估值模型,定价能力面临更高考验;对收购方而言,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筛除了以“捡漏”“投机”为目的的非专业投资者,有利于专业投资者发挥尽职调查与精准评估优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转让方式更适合规模化化解零售类资产风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协商还款和债务重组方面较银行更有政策和经验优势,既有利于帮助自然人化解债务,也能缓释金融风险,避免大规模债务违约事件集中爆发。
折扣力度加大零售风险仍在暴露
伴随挂牌规模增长,不良资产“打折促销”力度持续加大。业内人士透露,个贷不良批转业务折扣率受资产类型、逾期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由于个人不良贷款通常缺乏抵押担保,回收成本较高,因此折扣率普遍偏低。
10月末成交的多笔业务充分凸显这一趋势:广发银行一笔原始金额约20.53亿元的信用卡不良贷款,最终以1.57亿元转让给广东粤财信托,回收率仅7.6%;平安银行同日成交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包,原始金额达10.33亿元,转让价格仅0.93亿元,由华能贵诚信托收购。消费金融公司的折扣力度更为显著,杭银消费金融10月下旬发布的个人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某资产包未偿本息达19.74亿元,起拍价仅7000万元,相当于总价的0.35折。
东方资产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收购价格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一级市场各类投资主体收购资产包意愿强烈,资产包成交数量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加,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
尽管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但零售信贷风险尚未出现拐点。联合资信研报指出,在经济周期性、产品内在风险性及市场策略有效性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高于其他类型个人贷款,且上升趋势相对明显,个别城农商行信用卡不良率甚至已突破9%。消费贷资产质量的下滑,本质上是银行前期追求规模的增长模式与宏观逆周期、微观风控能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凸显。
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显示,部分以零售业务见长的大型银行不良率呈现上升态势。截至9月末,交通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42%,较上年末的1.08%上升0.34个百分点,较今年6月末进一步上升0.0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由去年末的0.98%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1.03%,到9月末已升至1.05%。其中,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生成额162.63亿元,同比增加55.52亿元;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291.53亿元,同比减少5.92亿元。
曾刚表示,当前零售业务不良分布呈现四大特征:一是按揭贷款仍然是零售贷款中资产质量最优的部分;二是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三是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上升,成为零售贷款中风险较高的领域之一;四是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处于较高水平。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团队研报也指出,零售贷款风险正在暴露,尚未见顶。目前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贷款正在暴露当中。
本报综合报道 年末将至,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入年度高峰期。11月以来,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已突破264亿元,亿元级大额资产包频现。值得关注的是,多家银行转让公告中起拍价与加价幅度悄然“隐身”,成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新变化。
转让规模井喷年末密集“出清”
进入四季度,银行不良资产转让速度显著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零售类不良资产成为核心处置标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11月以来已公布68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转让信息,合计未偿本息达264亿元,不仅远超10月全月43份的挂牌总量,且项目密度较前期明显提升。
从机构表现来看,大中型银行成为处置主力。平安银行11月以来已密集挂牌个贷不良资产项目13个,合计未偿本息约15.47亿元;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相关挂牌项目分别达10个和7个。另外,长沙银行通过董事会全票决议,拟批量转让合计6.95亿元的不良资产,成为城商行处置不良的典型案例。
大额资产包集中亮相成为市场突出特征。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11月中旬挂牌的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高达51.42亿元,涉及约14.78万借款人的信用卡透支费用;浦发银行一项信用卡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达34.61亿元,涵盖75616笔资产;交通银行也推出17.9亿元的大额项目,这些资产包的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均超过4年,最长达6年。
从全年数据来看,不良个贷转让市场规模已实现翻倍增长。银登中心挂牌数据测算显示,2025年上半年不良个贷转让挂牌规模已超167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一倍;年内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规模已达678.57亿元,同比增幅超80%,市场处置力度持续加码。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不良资产包出清加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银行可通过高效处置强化风险主动管理,释放资本占用,减少拨备计提压力;二是前期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成效显著,机构处置意愿持续增强;三是试点参与机构名单不断扩容,更多主体加入公开处置行列。
临近年末的处置热潮,更与监管考核节点密切相关。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从历史规律来看,四季度本就是不良贷款转让的活跃期,这与银行年度监管考核节点高度契合,其中,中小银行尤其承受着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的双重压力。
信息披露革新起拍价\"隐身\"背后
在转让规模激增的同时,不良资产信息披露方式也迎来重要革新。11月18日,银登中心正式推出“银登通”App,实现不良资产转让招商信息与挂牌信息的一站式展示。出让方可开立专属资产旗舰店,集中展示全行(全公司、全集团)资产信息;用户则能通过设置资产偏好和浏览行为,获得系统自动推送的潜在意向资产,查询便捷性与信息集中度显著提升。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自10月下旬以来,银行个人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中,起拍价和加价幅度已不再公开披露,多数公告还标注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水印。此前媒体报道显示,银行不良资产起拍价往往显著低于未偿本息总额,部分资产包挂牌时的起始价甚至低至一折以下。
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吴雨奇律师直言,近年来银行个人不良贷款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转让价格却持续“跳水”。隐藏起拍价与加价幅度,核心目的是避免过低的价格预期对市场造成冲击,同时在定价方面给予银行和收购方更大灵活性,从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另一方面,个人不良贷款尤其是信用消费类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地域分散、无抵押物的特点,清收难度大、回收率普遍偏低,公开过低起拍价可能吸引非专业、缺乏长期经营意愿的短期套利者涌入,进而增加违规清收风险。
这一变化对市场各方提出了新的要求。吴雨奇表示,对银行而言,更灵活的定价机制虽有助于吸引更多市场参与者,但因缺乏公开市场价格参考,需要建立更精准的资产估值模型,定价能力面临更高考验;对收购方而言,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筛除了以“捡漏”“投机”为目的的非专业投资者,有利于专业投资者发挥尽职调查与精准评估优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转让方式更适合规模化化解零售类资产风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协商还款和债务重组方面较银行更有政策和经验优势,既有利于帮助自然人化解债务,也能缓释金融风险,避免大规模债务违约事件集中爆发。
折扣力度加大零售风险仍在暴露
伴随挂牌规模增长,不良资产“打折促销”力度持续加大。业内人士透露,个贷不良批转业务折扣率受资产类型、逾期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由于个人不良贷款通常缺乏抵押担保,回收成本较高,因此折扣率普遍偏低。
10月末成交的多笔业务充分凸显这一趋势:广发银行一笔原始金额约20.53亿元的信用卡不良贷款,最终以1.57亿元转让给广东粤财信托,回收率仅7.6%;平安银行同日成交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包,原始金额达10.33亿元,转让价格仅0.93亿元,由华能贵诚信托收购。消费金融公司的折扣力度更为显著,杭银消费金融10月下旬发布的个人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某资产包未偿本息达19.74亿元,起拍价仅7000万元,相当于总价的0.35折。
东方资产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收购价格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一级市场各类投资主体收购资产包意愿强烈,资产包成交数量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加,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
尽管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但零售信贷风险尚未出现拐点。联合资信研报指出,在经济周期性、产品内在风险性及市场策略有效性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高于其他类型个人贷款,且上升趋势相对明显,个别城农商行信用卡不良率甚至已突破9%。消费贷资产质量的下滑,本质上是银行前期追求规模的增长模式与宏观逆周期、微观风控能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凸显。
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显示,部分以零售业务见长的大型银行不良率呈现上升态势。截至9月末,交通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42%,较上年末的1.08%上升0.34个百分点,较今年6月末进一步上升0.0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由去年末的0.98%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1.03%,到9月末已升至1.05%。其中,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生成额162.63亿元,同比增加55.52亿元;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291.53亿元,同比减少5.92亿元。
曾刚表示,当前零售业务不良分布呈现四大特征:一是按揭贷款仍然是零售贷款中资产质量最优的部分;二是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三是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上升,成为零售贷款中风险较高的领域之一;四是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处于较高水平。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团队研报也指出,零售贷款风险正在暴露,尚未见顶。目前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贷款正在暴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