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地到蓝天:低空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5年11月26日 字数:178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方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凭借高技术集成、场景渗透、空域依赖及生态协同等特征,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创新引擎。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通过无人机、直升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产品,并广泛应用于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和农业植保等领域。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综合经济形态,正以立体化、智能化、深度化的方式重塑乡村蓝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机理层:三维赋能重塑乡村发展函数
  (一)农业维度:技术—数据耦合让生产函数曲线“上移”
  低空经济通过技术嵌入手段,推动农业从“人力”向“智力”发展,实现质的跃升。智能农机、AI变量施药等技术加持,建成一批“无人农场”。在甘肃省打造的全球首个玉米种植无人化农场,不仅实现了田间管理无人机作业,而且在育、耕、种、收、储等环节都实现了无人驾驶全自动控制,用智能化机器代替人工,实现玉米生产全面机械化作业。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青龙山农场,工作人员利用北斗导航插秧机,使得作业误差仅在2.5厘米内,保障了秧苗稳定有序排序,同时缓解了人工插秧费用高的问题,推进了农业生产数智化升级转型。
  (二)乡村维度:空间再生产把“海拔”转化为“溢价”
  传统乡村以农业种植生产为主,功能较单一。低空经济通过无人机等技术产品,开辟乡村建设新路线,破除地理障碍,促进城乡间的紧密联系。乡村多处于地方经济发展“边缘”,交通运输、信息交流等短板突出,低空经济应运而生。事实上,低空经济的发展与应用降低了城乡间的运输成本、人力和物力。例如,在四川汉源富庄镇利用无人机运输深山樱桃,通过“无人机+全货机+移动分拣机”多方协同,使用智能规划航线实现精准投放,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三)农民维度:技能溢价逆转城乡人力资本梯度
  低空经济通过“技能溢价”缩小了城乡群体的收入差距。低空经济创造了无人机飞手、空域管制员、地勤保障人员、智能调度师等新职业,年薪高达8万元至12万元,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留乡就业。据报道,青岛新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飞手,有一支由14人组成的无人机飞手队伍,都是地道的农民出身,专职飞手一年轻松收入10万元。此外,滕州市鲍沟镇成立合作社,创新推行“专业合作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农联体模式,鼓励农户利用闲置庭院种植羊肚菌等高效作物。2024年赵庄村54户闲置院落通过上述模式,村集体增收了25万元,社员人均分红3000元。农民身份从“种地者”转向“股民+飞手”,实现了“体力型过剩”到“技术型短缺”的跃变。
  二、乡村实践:低空经济立体化落地的三条路径
  (一)技术筑基:加强低空技术研发,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低空经济的“根”。县域应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政府搭台,引进高校设立“低空试验田”,围绕长无人机驾驶、北斗厘米级定位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企业唱戏,鼓励本地农机企业与无人机龙头企业共建“乡村农田场景实验室”,推出成本低、可靠性强、操作易的植保与物流机型;金融补贴,对购买自主知识产权无人机的合作社给予一定金额补贴,降低技术下沉门槛。把成熟的无人驾驶、智能化操控技术,从实验室转移到田间地头,让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二)制度护航: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释放空域改革红利
  制度是低空经济的“护栏”和“加速器”。政府出台鼓励低空经济企业在乡村开展技术培训等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适当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全面提升企业参与乡村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24年,深圳市税务部门为全市3.7万户企业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798亿元,同比增长11.4%,规模创历史新高。
  (三)人才蓄能: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激活乡村人力资本
  人才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引擎”。县域要构建“学历教育+场景培训+创业补贴”三级体系。一是要与高校合作设立“低空产业学院”,每年定向培训无人机应用、空域管理大学生;二是要建设“乡村田间学校”,鼓励农民加入飞手、管制员等技术人员团队,并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实现“培训—考证—上岗”目标;三是要建立“乡村飞手创业基金会”,对于取得无人机证且返乡创业的青年给予贴息贷款等利好政策,将人力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本。通过“学习—培训—创业”一体化体系,培养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低空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作者:谭戈 贺震东(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