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 须构建“生产+产业+经营”三大体系
2025年11月26日
字数:1725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被首次提出,正式实施阶段是从2018年到2050年,分三个时间段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之一就在于,借助产业、人才、组织、文化以及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促使农业转变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助力农民成为真正能够收获实惠、过上富足生活的群体。农业发展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因为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期更要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在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一、健全农业生产体系
首先,严守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时期。保证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固然重要,但稳定数量是前提,不得怠慢。要完善立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黄土地、黑土地都要保护。并建立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严防耕地的农业用途被随意改变。其次,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长期稳定支持重大育种项目,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的进口量越来越少,基本实现完全自给。要继续保持优势,不断调查、不断试验,自主培育突破性的高质量品种,并加快推广。再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要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提高地形复杂地区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改进滴灌、漫灌等浇灌技术,以及温室大棚技术、测土施肥技术、无人机喷洒农药技术等。最后,还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到实处。要使特派员制度更好迎合基层需求,让科技人才把新的技术和理念带入基层一线,从而为共同富裕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还要注重对科技特派员的跟踪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与技术能力。此外,还要健全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保障他们的待遇,使其能够自愿扎根基层,热爱基层,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不竭科技动力。
二、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产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地区以后经济发展的走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固然可以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策略,但绝不能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借鉴,然而绝不可不加变通地生搬硬套。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产业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各个地区不仅要善于总结自身优势,还要充分发掘现有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第二,以质取胜。以质取胜是农产品生产的方向,但当前农产品供给侧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在增加农产品供给数量上下功夫,更要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推动产业融合。脱贫攻坚虽然早就结束了,但农村很多产业很可能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所以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目的就是激发出农业发展的多种功能。目前,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低级阶段,互联互通的空间还有很大,要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
三、健全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农户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个体农户长期占主导不仅会出现农业管理水平的不均衡化,还会影响农业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的产出效益。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第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影响着农业经营的质量,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可以通过一系列农业补贴或者农业政策倾斜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还可以定期举办农业生产培训会,让各类经营主体更加了解现代化农业生产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第三,积极开拓市场。能卖出去才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民增收的决定性环节。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市场体系,国内外、省内外都要兼顾。另外,农产品质量再好如果宣传不到位,也会无人赏识,要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例如,抖音、快手等各种新兴自媒体平台。
作者:杨光 闫海恒(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一、健全农业生产体系
首先,严守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时期。保证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固然重要,但稳定数量是前提,不得怠慢。要完善立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黄土地、黑土地都要保护。并建立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严防耕地的农业用途被随意改变。其次,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长期稳定支持重大育种项目,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的进口量越来越少,基本实现完全自给。要继续保持优势,不断调查、不断试验,自主培育突破性的高质量品种,并加快推广。再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要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提高地形复杂地区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改进滴灌、漫灌等浇灌技术,以及温室大棚技术、测土施肥技术、无人机喷洒农药技术等。最后,还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到实处。要使特派员制度更好迎合基层需求,让科技人才把新的技术和理念带入基层一线,从而为共同富裕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还要注重对科技特派员的跟踪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与技术能力。此外,还要健全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保障他们的待遇,使其能够自愿扎根基层,热爱基层,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不竭科技动力。
二、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产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地区以后经济发展的走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固然可以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策略,但绝不能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借鉴,然而绝不可不加变通地生搬硬套。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产业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各个地区不仅要善于总结自身优势,还要充分发掘现有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第二,以质取胜。以质取胜是农产品生产的方向,但当前农产品供给侧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在增加农产品供给数量上下功夫,更要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推动产业融合。脱贫攻坚虽然早就结束了,但农村很多产业很可能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所以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目的就是激发出农业发展的多种功能。目前,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低级阶段,互联互通的空间还有很大,要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
三、健全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农户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个体农户长期占主导不仅会出现农业管理水平的不均衡化,还会影响农业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的产出效益。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第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影响着农业经营的质量,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可以通过一系列农业补贴或者农业政策倾斜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还可以定期举办农业生产培训会,让各类经营主体更加了解现代化农业生产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第三,积极开拓市场。能卖出去才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民增收的决定性环节。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市场体系,国内外、省内外都要兼顾。另外,农产品质量再好如果宣传不到位,也会无人赏识,要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例如,抖音、快手等各种新兴自媒体平台。
作者:杨光 闫海恒(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