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滨州市为例 浅议精神疾患负担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2025年11月26日
字数:1534
一、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滨州市近年工作统计,精神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滨州市积极探索精神障碍防治与康复服务新模式,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经验。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滨州市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二、疾病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人力资本的侵蚀
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影响机制是对人力资本的持续性侵蚀。精神障碍多发于青壮年,这一群体本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在滨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被纳入山东省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管理,这些患者中相当比例处于劳动年龄,但其生产能力严重受限。同时,患者家属因照护责任不得不减少工作时间或放弃就业,形成二次人力资本损失。滨州市无棣县为1653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档案并提供服务,按每名患者需一名家庭照护者计算,潜在影响的劳动力数量较大,对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构成挑战。
(二)公共财政的压力与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精神障碍疾病的负担对公共财政产生了双重压力。一方面,政府需增加精神卫生服务投入,如,滨州市建立的“政府预算资金为主、福彩公益金为辅、慈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每年列支750余万元用于精障人员救助康复工作。另一方面,因患者就业受限、家庭收入下降,政府税收减少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形成财政收支压力。此外,精神障碍相关的社会管理成本,如,综治、公安、社区等多部门参与协调的资源投入,进一步挤占可用于其他经济发展的公共资源。
三、滨州市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一)免费救治与分级结算的政策创新
滨州市自2023年4月起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补助支付方式改革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医院等级与星级确定补助标准,并通过医保报销、免费救治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患者医疗费用零负担。(二)社区康复整合与“精康融合”模式
滨州市无棣县打造的“无忧无棣”品牌,是社区康复服务创新的典范。该模式通过整合3处镇街敬老院,将其改造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中心(“无忧之家”),并在全县设立多个康复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全域的3+N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无棣县构建的“康教技融”服务体系,将康复训练、思想教育、托养照护、技能培训与社会融合有机结合,实现了精神障碍患者全周期康复。(三)科技助残与产业融合
滨州市近期出台的《科技助残三年行动方案》,聚焦智能辅具、康复器械等重点领域,支持愉悦集团等本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这种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康复服务水平,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服务衔接机制
建议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医院—社区—家庭”服务链条。借鉴无棣县的经验,建立规范化的双向转介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治未病”理念融入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多样的服务选择。
(二)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目前滨州市已初步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下一步可探索社会影响力债券等创新工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又能提高服务效率。
(三)强化发展规划引领
建议将精神健康指标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建立重大项目精神健康影响评估机制。在企事业单位推广心理援助计划,加强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保护。这些措施对维护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精神卫生投入不仅是民生支出,更是重要的发展投资。妥善解决精神障碍疾病负担问题,既能够释放被束缚的劳动力,又能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继续完善工作机制,为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贾永莲(山东省滨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滨州市近年工作统计,精神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滨州市积极探索精神障碍防治与康复服务新模式,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经验。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滨州市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二、疾病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人力资本的侵蚀
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影响机制是对人力资本的持续性侵蚀。精神障碍多发于青壮年,这一群体本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在滨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被纳入山东省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管理,这些患者中相当比例处于劳动年龄,但其生产能力严重受限。同时,患者家属因照护责任不得不减少工作时间或放弃就业,形成二次人力资本损失。滨州市无棣县为1653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档案并提供服务,按每名患者需一名家庭照护者计算,潜在影响的劳动力数量较大,对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构成挑战。
(二)公共财政的压力与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精神障碍疾病的负担对公共财政产生了双重压力。一方面,政府需增加精神卫生服务投入,如,滨州市建立的“政府预算资金为主、福彩公益金为辅、慈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每年列支750余万元用于精障人员救助康复工作。另一方面,因患者就业受限、家庭收入下降,政府税收减少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形成财政收支压力。此外,精神障碍相关的社会管理成本,如,综治、公安、社区等多部门参与协调的资源投入,进一步挤占可用于其他经济发展的公共资源。
三、滨州市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一)免费救治与分级结算的政策创新
滨州市自2023年4月起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补助支付方式改革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医院等级与星级确定补助标准,并通过医保报销、免费救治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患者医疗费用零负担。(二)社区康复整合与“精康融合”模式
滨州市无棣县打造的“无忧无棣”品牌,是社区康复服务创新的典范。该模式通过整合3处镇街敬老院,将其改造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中心(“无忧之家”),并在全县设立多个康复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全域的3+N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无棣县构建的“康教技融”服务体系,将康复训练、思想教育、托养照护、技能培训与社会融合有机结合,实现了精神障碍患者全周期康复。(三)科技助残与产业融合
滨州市近期出台的《科技助残三年行动方案》,聚焦智能辅具、康复器械等重点领域,支持愉悦集团等本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这种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康复服务水平,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服务衔接机制
建议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医院—社区—家庭”服务链条。借鉴无棣县的经验,建立规范化的双向转介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治未病”理念融入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多样的服务选择。
(二)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目前滨州市已初步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下一步可探索社会影响力债券等创新工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又能提高服务效率。
(三)强化发展规划引领
建议将精神健康指标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建立重大项目精神健康影响评估机制。在企事业单位推广心理援助计划,加强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保护。这些措施对维护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精神卫生投入不仅是民生支出,更是重要的发展投资。妥善解决精神障碍疾病负担问题,既能够释放被束缚的劳动力,又能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继续完善工作机制,为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贾永莲(山东省滨州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