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免票背后
“门票经济”路在何方
2025年11月27日
字数:2113
在业内专家看来,灵隐寺免票并非放弃短期收益,而是借引流之力,激活周边民宿、茶社、非遗工坊等协同产业的配套消费,进而延伸区域文旅价值链,为城市赢得更高维度的吸引力与长期收益。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杭州西湖景区官方账号的一则通告引发全网热议: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将全面免票开放,游客无需再支付合计75元的景区门票与灵隐寺香花券。灵隐寺免票政策落地
灵隐飞来峰景区作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客流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该景区接待游客1088.31万人次,门票收入约3.3亿元;2023年客流量更高达1200万人次,对应门票收入3.6亿元。此次免票覆盖的75元费用中,包含45元景区门票和30元灵隐寺香花券,意味着景区将彻底告别这一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平衡免票后的客流管控与游览体验,灵隐寺景区制定了周密的配套措施。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制,每日接待限额明确:工作日3.5万人、双休日5万人、节假日6.5万人,游客需至少提前1天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小程序预约,不支持当日预约。已购买2025年杭州公园年卡或寺院年票的市民,2025年12月31日前可凭卡直接入园。
同时,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也同步升级。景区检票闸机全部更新,新增灵隐指挥中心并搭载“数智”系统,实现客流监测、交通调度和事件处置智能化;主入口设置“回字形”硬隔离排队区,出口采用防对冲设计;同时建立三级预警响应机制,根据瞬时客流量2.3万、2.8万、3.2万人次的节点动态调整公交运力与疏导策略,确保游览秩序与安全。已有西湖景区成功先例
灵隐寺的免票决策,并非无先例可循。早在2002年,杭州西湖就拆除围墙、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免票的5A级景区。当时这个举措虽引发了争议,但最终收获了超出预期的“乘数效应”:杭州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一路增长至2019年的4005亿元。2024年,西湖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3700余万人次,带动杭州全域旅游收入突破3450.3亿元,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07.8%,周边餐饮、民宿、文创等消费链条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灵隐寺免票表面是放弃短期收益,实则是以引流推动区域文旅价值链延伸。”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王宁分析,目前灵隐寺周边已形成民宿、茶社、非遗工坊等协同产业集群,免票带来的客流增长,将进一步激活周边配套消费,换来更高维度的城市吸引力与长期收益。
调查发现,灵隐寺的免票举措正是国内景区“去门票化”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越来越多5A级景区跳出单一门票依赖,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政策:沂山风景区实行“山东省户籍居民免门票”,让景区在旅游淡季迎来客流回升,曾两日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在10月10日至11月30日面向全国游客免首道门票;黄山风景区推出“凭秋冬门票可享冬季复游免票”政策,鼓励游客二次到访;长白山景区则针对黑吉辽高校在读大学生推出专项免票活动。
除直接免票外,差异化探索同样精彩纷呈。南昌滕王阁景区实现约90%区域免费开放,聚焦核心体验收费;安顺黄果树、江西庐山等景区实行“一票游多日”,提升游客停留时间;苏州周庄古镇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政策,提升游客忠诚度。这些探索虽背景与条件不同,但方向高度一致:从“卖门票”向“卖服务、卖体验、卖文化”转变,贴合当下游客为优质体验买单的消费习惯。
体验驱动成新引擎
免票政策既降低了入园门槛,也对景区运营提出更高要求。免费模式下,游客行程更随意、停留更分散,“行中决策”成为常态,传统服务体系难以承接实时变化的游客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西湖景区早在2024年便联合比利信息推出AI智能体项目“泡泡爱旅行”,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服务创新。
与传统攻略工具不同,这款智能体聚焦“行中场景”,依据游客实时位置、天气、人流密度、同行人员等信息提供即时建议。游客在游船、餐桌、等位区等自然停留节点扫码即可唤醒,获取匹配当下场景的路线推荐、文化讲解、周边体验等服务。这种“在正确时机主动服务”的模式,让免票带来的“随机流量”转变为“可运营流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体验深度。
此外,西湖景区联合合作方推出“39.9元汉服写真含门票”等轻量化产品,将文化IP、空间氛围与沉浸式体验结合,让原本易被忽略的点位成为新的消费场景。
需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
“如何从单一‘门票经济’向‘服务—体验—文化’综合价值输出转变,是当前文旅业的核心课题。”王宁表示,免票背景下,景区成长的关键不再是门票收入,而是能否构建具有持续吸引力的高质量供给体系。这要求景区通过微更新、精运营,打造丰富的“小而美”项目集群,同时建立科学的预约限流机制,在保障游客体验与控制承载量之间取得平衡。
当前,不少景区仍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有媒体统计,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部分甚至超过80%。频繁涨价不仅加重游客负担,更压缩了餐饮、住宿等其他消费空间,影响旅游体验。而此前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鼓励旅游景区实行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补助政策,政策指引与社会呼声共同推动着行业变革。
正如比利信息CEO王洋所言:“AI时代,创造新增场景、供给与商业模式的主体,将赢得未来收益。”灵隐寺的免票实践,不仅是一次政策调整,更是城市“还利于民、激活消费”的形象塑造。当更多景区跳出“门票依赖”,文旅业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持久动力源”。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杭州西湖景区官方账号的一则通告引发全网热议: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将全面免票开放,游客无需再支付合计75元的景区门票与灵隐寺香花券。灵隐寺免票政策落地
灵隐飞来峰景区作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客流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该景区接待游客1088.31万人次,门票收入约3.3亿元;2023年客流量更高达1200万人次,对应门票收入3.6亿元。此次免票覆盖的75元费用中,包含45元景区门票和30元灵隐寺香花券,意味着景区将彻底告别这一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平衡免票后的客流管控与游览体验,灵隐寺景区制定了周密的配套措施。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制,每日接待限额明确:工作日3.5万人、双休日5万人、节假日6.5万人,游客需至少提前1天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小程序预约,不支持当日预约。已购买2025年杭州公园年卡或寺院年票的市民,2025年12月31日前可凭卡直接入园。
同时,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也同步升级。景区检票闸机全部更新,新增灵隐指挥中心并搭载“数智”系统,实现客流监测、交通调度和事件处置智能化;主入口设置“回字形”硬隔离排队区,出口采用防对冲设计;同时建立三级预警响应机制,根据瞬时客流量2.3万、2.8万、3.2万人次的节点动态调整公交运力与疏导策略,确保游览秩序与安全。已有西湖景区成功先例
灵隐寺的免票决策,并非无先例可循。早在2002年,杭州西湖就拆除围墙、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免票的5A级景区。当时这个举措虽引发了争议,但最终收获了超出预期的“乘数效应”:杭州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一路增长至2019年的4005亿元。2024年,西湖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3700余万人次,带动杭州全域旅游收入突破3450.3亿元,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07.8%,周边餐饮、民宿、文创等消费链条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灵隐寺免票表面是放弃短期收益,实则是以引流推动区域文旅价值链延伸。”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王宁分析,目前灵隐寺周边已形成民宿、茶社、非遗工坊等协同产业集群,免票带来的客流增长,将进一步激活周边配套消费,换来更高维度的城市吸引力与长期收益。
调查发现,灵隐寺的免票举措正是国内景区“去门票化”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越来越多5A级景区跳出单一门票依赖,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政策:沂山风景区实行“山东省户籍居民免门票”,让景区在旅游淡季迎来客流回升,曾两日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在10月10日至11月30日面向全国游客免首道门票;黄山风景区推出“凭秋冬门票可享冬季复游免票”政策,鼓励游客二次到访;长白山景区则针对黑吉辽高校在读大学生推出专项免票活动。
除直接免票外,差异化探索同样精彩纷呈。南昌滕王阁景区实现约90%区域免费开放,聚焦核心体验收费;安顺黄果树、江西庐山等景区实行“一票游多日”,提升游客停留时间;苏州周庄古镇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政策,提升游客忠诚度。这些探索虽背景与条件不同,但方向高度一致:从“卖门票”向“卖服务、卖体验、卖文化”转变,贴合当下游客为优质体验买单的消费习惯。
体验驱动成新引擎
免票政策既降低了入园门槛,也对景区运营提出更高要求。免费模式下,游客行程更随意、停留更分散,“行中决策”成为常态,传统服务体系难以承接实时变化的游客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西湖景区早在2024年便联合比利信息推出AI智能体项目“泡泡爱旅行”,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服务创新。
与传统攻略工具不同,这款智能体聚焦“行中场景”,依据游客实时位置、天气、人流密度、同行人员等信息提供即时建议。游客在游船、餐桌、等位区等自然停留节点扫码即可唤醒,获取匹配当下场景的路线推荐、文化讲解、周边体验等服务。这种“在正确时机主动服务”的模式,让免票带来的“随机流量”转变为“可运营流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体验深度。
此外,西湖景区联合合作方推出“39.9元汉服写真含门票”等轻量化产品,将文化IP、空间氛围与沉浸式体验结合,让原本易被忽略的点位成为新的消费场景。
需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
“如何从单一‘门票经济’向‘服务—体验—文化’综合价值输出转变,是当前文旅业的核心课题。”王宁表示,免票背景下,景区成长的关键不再是门票收入,而是能否构建具有持续吸引力的高质量供给体系。这要求景区通过微更新、精运营,打造丰富的“小而美”项目集群,同时建立科学的预约限流机制,在保障游客体验与控制承载量之间取得平衡。
当前,不少景区仍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有媒体统计,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部分甚至超过80%。频繁涨价不仅加重游客负担,更压缩了餐饮、住宿等其他消费空间,影响旅游体验。而此前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鼓励旅游景区实行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补助政策,政策指引与社会呼声共同推动着行业变革。
正如比利信息CEO王洋所言:“AI时代,创造新增场景、供给与商业模式的主体,将赢得未来收益。”灵隐寺的免票实践,不仅是一次政策调整,更是城市“还利于民、激活消费”的形象塑造。当更多景区跳出“门票依赖”,文旅业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持久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