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餐饮“卖身”潮为何愈演愈烈
2025年11月27日
字数:1789
11月以来,中国餐饮市场掀起外资品牌股权变更热潮。一周之内,星巴克以40亿美元出让中国业务60%股权给博裕资本,汉堡王紧随其后以3.5亿美元将中国业务83%控股权交给CPE源峰,两大巨头合计43.5亿美元的交易规模,折射出外资餐饮品牌在华发展战略的深度调整。
外资餐饮掀起控股权转让潮
据了解,外资品牌在华控股权变更并非个例,而是形成了持续多年的行业趋势。
据了解,此前的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80%股权以20.8亿美元出售给中信资本牵头的财团,正式迈入“金拱门”时代;2023年,达美乐中国(达势股份)通过港交所上市实现本土化运营;近期更是传出哈根达斯拟出售中国门店业务、Costa Coffee寻求买家的消息。
此次密集交易中,两大巨头的转型路径备受关注。星巴克自1999年入华以来深耕26年,却面临连续四个季度同店销售额下滑的困境,2025财年第一季度降幅达6%,市场份额从2017年42%的峰值跌至2024年的14%。而汉堡王的处境更为严峻,2005年入华后错失市场培育黄金期,6年来门店数从1300家缩减至1250家,2024年单店年均销售额仅40万美元,远低于肯德基的73万美元。
根据交易协议,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获得未来十年超130亿美元品牌授权费,博裕资本将主导其中国零售业务运营;汉堡王中国则获得CPE源峰3.5亿美元注资,双方签署20年独家开发协议,计划2035年将门店拓展至4000家以上。
本土竞争与集权模式的矛盾
“中国餐饮市场的变革已进入深水区,本土品牌的创新速度和性价比让国际品牌‘头疼’。”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指出,外资品牌的核心困境在于难以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重构了竞争格局。瑞幸以35%的市场份额登顶中国现制咖啡市场,塔斯汀门店数从不足1000家飙升至近9000家,华莱士、蜜雪冰城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和灵活运营快速扩张。这些本土品牌能以周为单位推新,数字化营销和下沉市场布局更是精准契合消费需求,而星巴克、汉堡王等外资品牌仍依赖全球统一战略,产品推新和营销响应滞后。
跨国公司的中央集权模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不服”。汉堡王早期由亚太区总裁远程管理中国业务,决策流程冗长;星巴克坚持大店模式导致成本高企,均难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客单价下降8%;汉堡王中国年销售额仅7亿美元,与肯德基85.09亿美元的营收规模差距显著。
此外,外资品牌的轻资产转型需求也推动了股权变更。受全球市场波动影响,星巴克、汉堡王母公司均希望通过出让中国业务控股权,聚焦核心品牌运营,同时获得稳定的品牌授权收益。
中资为何青睐外资餐饮IP
中资机构之所以青睐外资餐饮品牌,核心在于其积累的品牌资产与产业协同潜力。“外资品牌长期培育的品牌信任度和用户基础,是难以复制的护城河。”某双币基金合伙人表示,相较于从零打造本土品牌,收购成熟IP能显著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估值性价比成为重要吸引力。按星巴克中国8000家门店计算,其单店估值约50万美元,远低于全球门店平均200万美元的水平;汉堡王中国的转让价格也充分反映了其增长潜力,为中资机构留下增值空间。
更关键的是本土资源与外资品牌的互补效应。CPE源峰深耕连锁消费领域,累计投资超100亿元,其投资的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企业,能为汉堡王提供供应链优化和下沉渠道经验;博裕资本则可借助美团、京东等投资版图,为星巴克对接线上流量入口。正如CPE源峰董事总经理毛卫所言,其优势在于“对中国的深耕和对本土消费者的深刻洞察”。
本土化改造激活增长动能
过往案例证明,本土资本主导的本土化改造能让外资品牌焕发新生。
例如,麦当劳中国在中信资本入主后,8年间门店从2500家增至7000余家,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
百胜中国的转型同样成功。从集团拆分后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通过推出油条等本土化产品、加强本土采购降低成本、提升数字化运营效率,肯德基在华门店已突破1.2万家,2019年以来净增超5000家,单店年均营收达73万美元。
这些案例为星巴克、汉堡王提供了清晰路径:在保留核心品牌价值的基础上,重构供应链体系以提升敏捷性,优化开店策略向下沉市场延伸,采用更接地气的数字化营销方式。林岳认为,借助本土资本的“地利”与“人和”,外资品牌能绕过冗长的全球决策流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牵手中国合伙人只是外资餐饮品牌本土化的第一步。如何在保留全球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本土创新,如何平衡规模化扩张与单店盈利能力,将是其长期面临的考验。而这场外资品牌与本土资本的“双向奔赴”,也将重塑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 宗 禾
外资餐饮掀起控股权转让潮
据了解,外资品牌在华控股权变更并非个例,而是形成了持续多年的行业趋势。
据了解,此前的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80%股权以20.8亿美元出售给中信资本牵头的财团,正式迈入“金拱门”时代;2023年,达美乐中国(达势股份)通过港交所上市实现本土化运营;近期更是传出哈根达斯拟出售中国门店业务、Costa Coffee寻求买家的消息。
此次密集交易中,两大巨头的转型路径备受关注。星巴克自1999年入华以来深耕26年,却面临连续四个季度同店销售额下滑的困境,2025财年第一季度降幅达6%,市场份额从2017年42%的峰值跌至2024年的14%。而汉堡王的处境更为严峻,2005年入华后错失市场培育黄金期,6年来门店数从1300家缩减至1250家,2024年单店年均销售额仅40万美元,远低于肯德基的73万美元。
根据交易协议,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获得未来十年超130亿美元品牌授权费,博裕资本将主导其中国零售业务运营;汉堡王中国则获得CPE源峰3.5亿美元注资,双方签署20年独家开发协议,计划2035年将门店拓展至4000家以上。
本土竞争与集权模式的矛盾
“中国餐饮市场的变革已进入深水区,本土品牌的创新速度和性价比让国际品牌‘头疼’。”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指出,外资品牌的核心困境在于难以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重构了竞争格局。瑞幸以35%的市场份额登顶中国现制咖啡市场,塔斯汀门店数从不足1000家飙升至近9000家,华莱士、蜜雪冰城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和灵活运营快速扩张。这些本土品牌能以周为单位推新,数字化营销和下沉市场布局更是精准契合消费需求,而星巴克、汉堡王等外资品牌仍依赖全球统一战略,产品推新和营销响应滞后。
跨国公司的中央集权模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不服”。汉堡王早期由亚太区总裁远程管理中国业务,决策流程冗长;星巴克坚持大店模式导致成本高企,均难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客单价下降8%;汉堡王中国年销售额仅7亿美元,与肯德基85.09亿美元的营收规模差距显著。
此外,外资品牌的轻资产转型需求也推动了股权变更。受全球市场波动影响,星巴克、汉堡王母公司均希望通过出让中国业务控股权,聚焦核心品牌运营,同时获得稳定的品牌授权收益。
中资为何青睐外资餐饮IP
中资机构之所以青睐外资餐饮品牌,核心在于其积累的品牌资产与产业协同潜力。“外资品牌长期培育的品牌信任度和用户基础,是难以复制的护城河。”某双币基金合伙人表示,相较于从零打造本土品牌,收购成熟IP能显著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估值性价比成为重要吸引力。按星巴克中国8000家门店计算,其单店估值约50万美元,远低于全球门店平均200万美元的水平;汉堡王中国的转让价格也充分反映了其增长潜力,为中资机构留下增值空间。
更关键的是本土资源与外资品牌的互补效应。CPE源峰深耕连锁消费领域,累计投资超100亿元,其投资的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企业,能为汉堡王提供供应链优化和下沉渠道经验;博裕资本则可借助美团、京东等投资版图,为星巴克对接线上流量入口。正如CPE源峰董事总经理毛卫所言,其优势在于“对中国的深耕和对本土消费者的深刻洞察”。
本土化改造激活增长动能
过往案例证明,本土资本主导的本土化改造能让外资品牌焕发新生。
例如,麦当劳中国在中信资本入主后,8年间门店从2500家增至7000余家,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
百胜中国的转型同样成功。从集团拆分后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通过推出油条等本土化产品、加强本土采购降低成本、提升数字化运营效率,肯德基在华门店已突破1.2万家,2019年以来净增超5000家,单店年均营收达73万美元。
这些案例为星巴克、汉堡王提供了清晰路径:在保留核心品牌价值的基础上,重构供应链体系以提升敏捷性,优化开店策略向下沉市场延伸,采用更接地气的数字化营销方式。林岳认为,借助本土资本的“地利”与“人和”,外资品牌能绕过冗长的全球决策流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牵手中国合伙人只是外资餐饮品牌本土化的第一步。如何在保留全球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本土创新,如何平衡规模化扩张与单店盈利能力,将是其长期面临的考验。而这场外资品牌与本土资本的“双向奔赴”,也将重塑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 宗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