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岸畔的金融温度
——工商银行桂林分行十六载文明单位创建纪实
2025年11月27日
字数:6936


桂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高忻(右三)与班子成员一同走访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记者 吴延军 张嘉怡
清晨的阳朔,漓江水雾还未散尽,工商银行蟠桃路支行的玻璃门已透着暖光。刚开门,75岁的莫爷爷就走了进来。
大堂经理小李立刻起身,从柜台下取出一个印有“中国工商银行”标识的纸袋——那是为莫爷爷定制的“零钱包”,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1元、5元、10元等面额的零钱,刚好够他一个月的买菜钱。大堂经理将“零钱包”递向老人,说道:“莫爷爷,‘零钱包’给您备好啦,不用等号。”老人接过布袋,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小妹有心,你们懂我。”
这句朴素的“懂我”,折射出工商银行广西区桂林分行十六年“全国文明单位”的金融温度。
自2009年首次摘得这一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以来,桂林分行已蝉联六届,用十六载坚守写下“金融为民”的答卷——从“党建+N”五色堡垒筑牢的红色根基,到“零钱包”里藏着的细微关怀;从漓江畔民宿经营者拿到“民宿贷”时的舒展笑容,到深山农户点击手机就能申请“兴农e贷”的惊喜瞬间……这支金融队伍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绘就了一幅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党建不是挂在墙上,是要揉进业务的毛细血管里。”
“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要把‘红色基因’揉进业务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桂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高忻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党建+N”五色堡垒机制的核心要义。十六年来,桂林分行始终以党建为“根”,以文明为“魂”,让红色引擎成为推动发展的最强动力。
“红色”铸初心,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传承。每到清明,该行党员干部都会走进湘江战役纪念馆,在“血战湘江”的实景展区前驻足。讲解员指着玻璃柜里的绑腿布条,讲述红军战士“半条被子暖人心”的故事,党员们身着红军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声响彻展厅。“以前觉得红色故事离自己远,现在才明白,‘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当年红军过湘江时的舍生忘死,也是今天我们做金融的初心。”参加联学联建的青年党员小曾在学习体会里写道。依托湘江战役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等红色教育基地,桂林分行每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达40余场,联学联建覆盖120余个基层党支部,让“政治性”成为发展的底色。
“金色”树品牌,是融在服务里的匠心坚守。在桂林分行的荣誉室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陆远明的工作笔记格外醒目,扉页上写着“把每一笔业务都做成经得起检验的标杆”。上世纪90年代,陆远明在储蓄柜台工作时,为了减少客户等待时间,练就了“盲打传票”的绝技,每分钟录入120个字符零差错。如今,这份“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在分行代代相传——青年员工技能大赛上,选手们比拼点钞速度;“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老师傅带着徒弟攻克业务难题。截至2025年,桂林分行培育省级以上劳模12名,打造“李向群储蓄所”“雷锋所”等标杆网点8个,“全国文明单位”的金色招牌,在一次次优质服务中愈发鲜亮。
“蓝色”强根基,是谋在长远的战略布局。“GBC+基础工程就像银行的‘四梁八柱’,少一根都不行。”对公业务条线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为了夯实对公服务能力,分行构建“四梁八柱”人才体系,将17个内设部室、11个一级支行划分为“客户拓展、产品创新、风险防控、服务保障”四大板块,每个板块都配备专业团队。2024年,团队为桂林某新能源企业定制“绿色信贷+供应链金融”方案,不仅发放5亿元贷款支持生产线建设,还通过供应链平台联动12家上下游企业,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种“前瞻性布局”,让桂林分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绿色”促生态,是落在实处的责任担当。漓江是桂林的魂,保护漓江就是保护发展的根。桂林分行聚焦“绿色漓江”建设,推出“生态修复贷”“旅游升级贷”等产品,2024年末,该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及增量均位列四大行第一。在阳朔遇龙河景区,该行发放3亿元贷款用于步道改造和污水治理,如今的遇龙河,竹筏泛流时可见水底游鱼,岸边民宿掩映在绿树间,游客量同比增长35%。“以前担心环保投入影响收益,现在有了工行的支持,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景区负责人感慨道。
“青色”保廉洁,是守在底线的清醒自觉。在分行风控部门,一份“政治+廉洁”动态档案格外厚重,里面不仅记录着干部的业绩数据,还有“个人事项报告核查情况”“信访举报核实记录”等12项内容。“对苗头性问题,我们绝不‘等一等’。”纪检内控部门负责人介绍道,2024年以来,桂林分行通过嵌入式风控系统,拦截异常交易130余笔,开展专项治理6次,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线,就像桂北的青山始终苍翠,桂林分行的廉洁底色,十六年从未褪色。
如果说党建是根,文明是魂,那么服务便是它生长出的枝叶与花果。当金融的“普惠之光”照进现实时,它如何翻山越岭,去温暖每一个被需要的角落?
“以前贷款像‘爬雪山’,现在‘民宿贷’一周到账。”
“以前贷款像‘爬雪山’,现在‘民宿贷’一周就到账,真是救了我的急!”桂林某酒店老板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文旅从业者的心声。疫情期间,他的民宿客流量骤降,装修升级的计划搁浅,跑了几家银行都因“无抵押物”被拒。转机出现在2024年夏天,桂林分行客户经理走访时,了解到他的困境,带来了一个新方案——“民宿贷”。
这款产品是桂林分行“普惠+文旅”模式的创新之作。针对民宿经营者“有经营权无所有权”的痛点,该行联合携程、美团等平台,整合民宿的入住率、客户评分、经营流水等数据,建立大数据模型,以经营权质押破解担保难题。“我们不用客户跑断腿,通过系统就能核查经营情况,审批效率提高了3倍。”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说。2024年7月,桂林分行为企业发放首笔300万元“民宿贷”;2025年3月,基于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及后续发展需求,再次为其发放300万元。该酒店借助工行的“民宿贷”资金,扩大客房数量、升级装修设施,有效提升了接待能力与服务品质。
截至2025年9月,桂林分行“民宿贷”已服务民宿93家,不良率为零。这串数字背后,是桂林分行对“普惠金融”的深刻理解——不是简单的资金投放,是精准对接需求的“量身定制”。
如果说“民宿贷”点亮了漓江的文旅经济,那“兴农e贷”就是滋润乡村的“及时雨”。秋收时节,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种植大户张雨(化名)正在罗汉果基地里忙活着:“以前买化肥要跑信用社,排队、填表,来回要两天。现在手机点一点,钱当天就到账,太方便了!”老张一边说着,一边点开了“工银兴农通”App,屏幕上显示着他的30万元贷款记录。
“兴农e贷”覆盖了农业种养、加工制造、流通销售全链条,细分出“兴农种养贷”“兴农制造贷”“兴农流通服务贷”三个场景。针对农户缺乏抵押物的问题,桂林分行创新采用“农业保单+土地租赁合同+交易订单”多维增信模式,让数据变成“新抵押物”。2025年3月产品上线至今,余额已突破15亿元,服务农户1307户,不良贷款率为零。
“普惠金融不是‘撒胡椒面’,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农户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便捷金融服务。”高忻说。为了延伸服务触角,该行设立“兴农服务点”15个,覆盖7个县域。线上线下协同融合,融资、结算、代缴费等服务下沉,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从2013年到2024年的十年间,桂林分行坚守“人民至上”,深入践行以科技性、普惠性、共享性为特征的新金融理念,在普惠金融服务中“致广大而尽精微”,普惠贷款服务客户从2013年的162户发展到2024年的2863户,增长16.67倍;余额突破30亿元,增长幅度翻倍。
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工行人思考的是,如何让金融之水不仅流到企业,更能浇灌出产业的繁花似锦。这需要的不仅是情怀,更是将匠心精神与创新科技深度融合的硬实力。
“把每一笔业务都做成经得起检验的标杆。”
漓江景区的票务大厅里,游客扫码购票的动作行云流水,背后是桂林分行打造的“数字漓江”核心引擎。2023年以前,景区面临着“手续费高、数据孤岛、结算繁琐”的难题——游客购票要付3%的支付手续费,景区与下游旅行社的数据不通,每月对账要耗费大量人力。
“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魏学则带领团队主动对接,多次走访景区管理处。了解到景区作为行政单位无额外收入承担手续费,团队连夜设计“零费率”支付方案,通过银行与景区的资金联动,将手续费成本转化为存款资源。为了打破数据孤岛,技术团队加班加点,打通工行收单系统与景区收银系统,实现“购票—结算—清分”一体化管理。上线前一周,魏学则带着团队在景区测试,从早8点忙到晚10点,饿了就吃泡面,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歇会儿,终于在旅游旺季前完成了系统调试。
如今的漓江票务平台,月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每年为下游企业节约手续费超90万元。“以前对账要3个人算3天,现在系统自动生成报表,效率提高了10倍!”景区财务负责人激动地说道。更重要的是,平台整合了游客数据,为景区精准营销提供支撑。
这是桂林分行“金融+文旅+科技”模式的生动实践。除了“数字漓江”,桂林分行还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核心景区的生态修复、设施升级等关键环节,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已累计为包括月亮山、大榕树、金宝河等景区在内的重点旅游项目发放贷款超1.1亿元,有效赋能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桂林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车间,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当企业启动某项目时,该行精准对接其金融需求,及时提供7000万元项目贷款支持,有效化解企业产能瓶颈。项目建成后,将助力企业形成年产曲轴36万件、年销售收入1.57亿元的生产能力。
桂林分行将服务、赋能本地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视为重要使命,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注重与企业共同成长。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园区及孵化器,为企业提供覆盖初创期至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涵盖结算、融资、并购顾问、跨境金融等领域,成为科创企业的可靠金融伙伴。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融资难”特点,该行创新推出“专精特新贷”“科创贷”等特色产品,构建专属评价模型,优化审批流程。截至2025年8月末,已为93家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企业建立专属档案,投放科技金融贷款2.6亿元。
科技让服务更高效,匠心让服务更卓越。但金融的温度,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体现在每一个触手可及的细节里。在桂林分行的网点,这种温度有着最朴素的表达。
“他们比我还上心!”
桂林分行辖内44个网点均设有“工行驿站”,这里不仅是办理业务的地方,更是社区居民的“暖心港湾”。在工行阳朔蟠桃路支行,“工行驿站”的角落里放着轮椅、拐杖、老花镜等物品,墙上贴着“零钱包预约服务”的通知;在西城支行,驿站里设有“拥军书架”,摆放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征》等书籍;在高考期间,辖属12个网点设立“爱心助考点”,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矿泉水、文具等物品和休息等候的区域。
“零钱包”服务,是最贴近民心的“小事”。莫爷爷每月都要取200元零钱,用于买菜、交水电费。以前,他要排队取号,有时轮到他时零钱还不够。蟠桃路支行的柜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专门为他定制了“零钱包”,每月提前备好零钱,他一来就能取。“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他们比我还上心。”莫爷爷说。如今,“零钱包”服务已在全辖推广,累计为老年客户提供零钱兑换服务1.2万人次。
除了网点服务,桂林分行还构建了“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的“五进”服务网络。进农村,为老人讲解防诈骗知识,避免他们被“保健品骗局”坑害;进校园,为学生上“金融第一课”,教他们识别假币;进企业,为员工提供理财咨询;进社区,举办元宵猜灯谜、端午包粽子等活动;进商圈,为商户提供收单服务。近三年,该行累计开展金融志愿活动达200余场,将金融服务的温暖延伸至每一个角落。
这样的“温度服务”,让桂林分行成为“人民满意银行”的代名词。
网点里的温暖,源于一代代工行人内心的坚守与追求。他们相信,最动人的文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每个岗位日复一日地“做得最好”。
“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最好。”
“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最好”——这句写在桂林分行每个网点墙上的口号,自1999年提出至今,已成为一代代桂林工行人的精神图腾。在分行的文化展厅里,有一面“荣誉墙”,上面挂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等证书,每一份荣誉背后,都藏着“做得最好”的故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姚建荣,在客服岗位工作了20年,练就了“听声识客”的本领——老客户打电话来,他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能准确说出客户的需求。有一次,一位老人打电话咨询养老金发放,姚建荣听出老人声音虚弱,主动询问其身体状况,还帮他预约了上门服务。“客服不是简单地接电话,是要用心听客户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姚建荣说。
“李向群储蓄所”是传承英雄精神的标杆,以烈士李向群命名,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年“七一”,网点员工都会走进部队,与官兵一起过党日;国防教育日,他们会邀请退伍老兵来网点,讲述战斗故事;春节前,他们为退伍军人上门办理业务。2014年,网点获评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成为全国银行业的榜样。
2025年,桂林分行构建了“一支行一特色,一部室一亮点”的文化矩阵,28个特色文化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州支行结合湘江战役红色资源,提出“血色全州、突破重围”,将红色精神融入业务;阳朔支行紧扣绿色旅游,打造“绿色阳朔、融通未来”,推动文旅与环保融合;分行办公室以“坚如磐石”为理念,强调责任与担当;普惠金融部提出“普惠为民、精准滴灌”,聚焦小微企业和农户需求。
“文化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要融入每个岗位的日常。”分行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说。在全州支行,员工们每月都要参加“红色读书会”,分享红色故事;在阳朔支行,客户经理走访民宿时,会带上环保手册,宣传绿色理念;在办公室,员工们践行“今日事今日毕”,确保每一份文件都及时处理。这种“文化赋能”,让桂林分行的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当文化的软实力浸润了每个岗位,科技的硬翅膀则让金融飞得更高、更远。面向未来,AI与数据正悄然重塑金融的模样,让“为民服务”的初心拥有更强大的依托。
“AI不是工具,是重塑银行服务的战略力量。”
在桂林分行的金融科技部,屏幕上跳动着商户AI大模型审批系统的数据,每5分钟就有一笔商户申请通过审核,效率是原来的5倍。“以前审核一笔商户申请要25分钟,员工要逐页核对材料,容易出错。现在AI能自动识别材料完整性、合规性,效率提高了,准确率高达99.8%。”金融科技部负责人介绍道。
这是桂林分行在全区率先应用的商户AI大模型审批系统,通过OCR技术和大模型阅读分析能力,实现商户申请的智能审核。截至2025年,系统已处理商户申请1.2万笔,为小微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以前办商户收单要等3天,现在当天就能批下来,不耽误做生意。”桂林某小吃店老板说。
在个贷核销领域,AI技术的应用同样让人惊叹。以前,单笔诉讼组卷要2小时,员工要手动填写诉讼请示、审批表、责任评议报告等材料。现在,AI能一键生成这些材料,组卷时间压缩至15分钟,效率提升8倍。“以前月底要加班组卷,现在每天能多处理两到三笔业务,还能有时间服务客户。”个贷部门员工小王说道。
科技赋能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边界。2025年,桂林分行上线全区首个“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的实时监管,确保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专款专用”。截至2025年9月,系统已为9家养老机构开立监管专户,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5年,桂林分行科技团队研发的《冠字号数据的处理方法、处理设备和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广西工行系统内首个获发明专利的二级分行。这项技术能实现现金冠字号的全流程追踪,有效防范假币流通,为客户提供更安全的现金服务。
“AI不是简单的工具,是重塑银行服务的战略力量。”高忻说。未来,桂林分行将继续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漓江”升级,打造智慧景区;优化“兴农e贷”系统,让农户享受更便捷的线上服务;完善养老金融科技平台,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服务。科技的力量,正让“金融为民”的愿景照进更多角落。
十六载文明创建,十六载金融为民。站在连续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的新起点,桂林分行没有停下脚步。未来三年,他们计划以AI驱动、数据赋能、场景突破为抓手,深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滋润乡土。
在漓江畔,民宿老板们用“民宿贷”升级设施,迎接八方游客;在深山里,农户们用“兴农e贷”扩大种植,收获希望;在网点里,“工行驿站”暖光依旧,“零钱包”整齐如初;在科技中心,AI系统仍在高效运转,为金融服务注入新动能。
“金融为民,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一笔贷款、每一次服务、每一个微笑的累积。”党委书记、行长高忻的话,道出了桂林工行人的初心。
记者手记
金融是什么?在教科书里,它是资源配置的工具,是经济发展的血脉。
但在桂林的青山绿水间,我们看到了它的另一种模样——
它是支行柜台上那一袋提前备好的零钱,是魏学则团队熬夜调试系统时的那碗泡面,是龙胜农户手机里那笔当天到账的贷款,是漓江景区财务负责人那句“对账效率提高了10倍”的感慨。
十六年,连续六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这不是一段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一群人、一份情、一条路,在时代画卷上留下的温暖笔触。
他们用行动回答:何为银行,又何为文明。
漓江水不息,工行情未了。
在这片山水之间,金融真正长出了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