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债牛”短期前行不易
近期,交易所债券市场略有分化。其中,国债指数处于平台整理,成交量也明显缩小;企债指数则继续上行。我们认为,短期内“债牛”前行不易,未来一段时间,债市大概率将陷入震荡格局,难有大级别的行情,建议投资者谨慎操作。不过,投资者也不必过于悲观,市场短期调整有望带来阶段性的博弈机会。
不过,从基本面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投资增速继续下行,基建投资受制于财政约束,增速恐难维持20%以上水平;而地产投资增速拐点已现,对整体投资增速拖累明显,这将继续支撑收益率长期下行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债违约成为近期市场热点。信用债是指由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约定了确定的本息偿付现金流的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次级债等。2016年以来,信用债违约进入高峰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12日,国内信用债市场已有41只债券违约,违约债券余额253.81亿元。而从2014年至今,涉及违约的债券余额总共为385.01亿元。换句话说,今年前8个月,信用债违约金额几乎是过去两年的2倍。在违约的41只信用债券中,20只来自央企和地方国企,违约债券余额164.7亿元,占到了整体违约债券余额的65%。违约后,只有7只债券、37.1亿元足额兑付,比例仅占全部违约金额的15%。
长期以来,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当企业尤其是国企债务到期无法兑付时,总有大股东、政府等其他主体接盘兜底。在种种隐形担保的支撑下,处于“刚兑信仰”中的国内债券市场,在2014年前未发生过公开债违约。即便刚性兑付被打破后,不少违约债券最终也未实质性违约。业内人士指出,刚性兑付背后捆绑的隐形担保,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也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错位和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刚兑使企业杠杆率不断提高,累积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大。考虑到信用债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极低的利差下,信用债整体性价比不高,“防踩雷”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一级市场方面,由于近几日债市收益率有所上行,一级市场需求也呈边际减弱趋势。我们认为,债券市场延续调整,超长债因流动性较差,波动往往会更剧烈。短期来看,债市震荡格局或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债券配置需求仍将维持高位。马宜敏
不过,从基本面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投资增速继续下行,基建投资受制于财政约束,增速恐难维持20%以上水平;而地产投资增速拐点已现,对整体投资增速拖累明显,这将继续支撑收益率长期下行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债违约成为近期市场热点。信用债是指由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约定了确定的本息偿付现金流的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次级债等。2016年以来,信用债违约进入高峰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12日,国内信用债市场已有41只债券违约,违约债券余额253.81亿元。而从2014年至今,涉及违约的债券余额总共为385.01亿元。换句话说,今年前8个月,信用债违约金额几乎是过去两年的2倍。在违约的41只信用债券中,20只来自央企和地方国企,违约债券余额164.7亿元,占到了整体违约债券余额的65%。违约后,只有7只债券、37.1亿元足额兑付,比例仅占全部违约金额的15%。
长期以来,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当企业尤其是国企债务到期无法兑付时,总有大股东、政府等其他主体接盘兜底。在种种隐形担保的支撑下,处于“刚兑信仰”中的国内债券市场,在2014年前未发生过公开债违约。即便刚性兑付被打破后,不少违约债券最终也未实质性违约。业内人士指出,刚性兑付背后捆绑的隐形担保,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也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错位和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刚兑使企业杠杆率不断提高,累积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大。考虑到信用债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极低的利差下,信用债整体性价比不高,“防踩雷”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一级市场方面,由于近几日债市收益率有所上行,一级市场需求也呈边际减弱趋势。我们认为,债券市场延续调整,超长债因流动性较差,波动往往会更剧烈。短期来看,债市震荡格局或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债券配置需求仍将维持高位。马宜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