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企“出海”:激流之下有暗礁
在2016年的全球并购大潮中,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异常活跃,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增长了近3倍。虽然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但盲目并购、高债务并购、国外安全审查的干扰正加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中企“出海”仍需练好内功,多方统筹。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渐由输出商品转向输出资本,海外并购正成为中企抢占微笑曲线高端、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有效手段。
普华永道和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球并购市场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增长了近3倍,达1340亿美元,超过前两年中企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总和。
民企主导海外并购市场
企业海外并购正呈现以下新趋势:
民企渐成收购主体。普华永道《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年中回顾与前瞻》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民企海外并购交易金额首次超越国企,在20宗最大型的并购活动中,民企的并购金额占了三分之二。
并购行业多元化。普华永道报告显示,在上半年20宗最大交易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标的来自科技行业,此外,制造业、消费品行业、高科技、媒体娱乐等领域也是中企的主攻方向。
投资目的地向欧美转移。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7月,我国内地对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七个地区的投资达750.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1%;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流量增幅分别达到210%、200.6%和74.3%。
企业有动力政策有效应
海外并购的猛增,一方面与企业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并购菁英汇创始人吴柳君认为,目前很多中国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希望通过收购完成品牌、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的获取,而海外资产价格相对国内较低,促进了中国买家的寻购意愿。
坐落于侨乡——福建长乐的雪人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走出去”的新锐企业,其以制冰机业务起家,业务多集中于行业下游。随着发展瓶颈到来,雪人顺应“走出去”的趋势,通过技术引进、参股投资、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快速掌握全球范围内领先的高端压缩机技术、品牌和市场,成功转型为高尖端装备制造业。
该公司董事长林汝捷介绍,中国在压缩机制造方面技术薄弱、品牌陈旧,且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全球最核心的技术仍然被瑞典、丹麦、美国和德国掌握。通过海外并购可以快速赶超全球领先企业,至少缩短了8至10年的技术升级换代时间。
而国家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也极大地支持、促进企业有序“出海”,为中企打造国际化企业集团“保驾护航”。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看来,我国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猛,可以归结为,国际市场有需求,政策有效应,企业有动力。他指出,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以助力转型升级的愿望非常强烈。
出海后劲仍待深度挖掘
虽然中企“出海”势头正猛,但相比于大型跨国企业高达50%的海外收入占比,中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仍不到20%,中国企业打造跨国企业的本领亟待磨炼,出海后劲仍待深度挖掘。
专家表示,中国企业仍需加紧研发自主专利和技术,形成自有知名品牌,构建由本国企业主导构建的全球价值链和跨境产业链。
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席顾宏地认为,2016年中国对外并购可能会创出一个新的历史高点。而从整体交易的活跃度及与客户的沟通中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仍将不断有大型交易发生。
业内专家预计,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包括并购与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增长态势有望延续至2020年或以后。投资标的方面,中国企业愈加倾向于在高度专业化、细分领域、中等规模的外国企业中开展收购行为;并购行为方面,企业跨境并购渐趋理性,更加关注并购所带来的稳定且长期的投资回报,以及整合后能否发挥协同效应。
抢手标的也可能潜藏风险
在诡谲多变的国际市场,抢手的标的既是投资良机,亦有可能潜藏风险。普华永道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企业购并部合伙人李俊伟说,近年来,中企海外并购热度大增,但并购后能够实现双赢局面的案例不到一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全球投资和并购基金联盟秘书长秦启岭认为,中企在并购过程中往常会忽略对当地行业、商业环境深度调查,导致在交易价格谈判时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无法准确判断标的公司价值。
“比如,在某些发达国家,政府规定公司要按一定比例计提员工离职补偿金,中企不太擅长与当地工会进行交涉,对安置员工和公司高管的费用支出估计也不充分,这可能导致对交易价格以外的支出和交易时间进度估计不足。”秦启岭说。
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表示,从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来看,不少企业存在“贪大求多”、“摘桃子”的心理,容易受短期利益影响而忽略可持续、长远的利益价值。“如果把外国企业比喻为苹果,中国企业总是希望摘下又大又红的苹果,结果一口咬下去才发现,苹果内里是烂的”。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说,中企斥巨资收购海外标的,由此导致的高负债率问题极易埋下隐患。
近一两年,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轮赴海外收购体育俱乐部的热潮。去年1月,万达宣布收购西班牙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引起轰动;今年上半年,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将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购买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权,这也是我国民企海外收购的首家G14足球俱乐部。
然而,在大举进军国际体育市场的背后,是海外俱乐部普遍面临财务危机,并购后往往成为企业的包袱。王云帆表示,海外足球俱乐部多是负债经营,普遍面临资金链的问题。此次苏宁收购国米,即至少要承担4亿欧元的巨额债务。
专家表示,中企自身透明度问题使得海外并购面临诸多监管和审查,尤其是涉及敏感行业、技术转移和战略设施等的交易都遭到了海外审查机构严密的监视。即便在行政障碍消除的情况下,当地企业及消费者可能对中企感到陌生和排斥,从而造成隐性的准入障碍。
同样以收购体育俱乐部为例。富国富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世渝分析,一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往往和地方群众的情感纽带联系在一起,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反弹,甚至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其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
针对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在并购前需制定清晰完整的交易战略,并购后需考虑如何维持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系统、稳定、有序地构建全球产业链。
此外,业内人士亦建议在对收购海外企业的审批方面,优先考虑已经在相关链条上布局的企业,警惕实体不足、借收购海外企业和后续投资转移资产,避免给产业带来损失。刘姝君宓盈婷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渐由输出商品转向输出资本,海外并购正成为中企抢占微笑曲线高端、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有效手段。
普华永道和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球并购市场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增长了近3倍,达1340亿美元,超过前两年中企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总和。
民企主导海外并购市场
企业海外并购正呈现以下新趋势:
民企渐成收购主体。普华永道《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年中回顾与前瞻》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民企海外并购交易金额首次超越国企,在20宗最大型的并购活动中,民企的并购金额占了三分之二。
并购行业多元化。普华永道报告显示,在上半年20宗最大交易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标的来自科技行业,此外,制造业、消费品行业、高科技、媒体娱乐等领域也是中企的主攻方向。
投资目的地向欧美转移。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7月,我国内地对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七个地区的投资达750.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1%;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流量增幅分别达到210%、200.6%和74.3%。
企业有动力政策有效应
海外并购的猛增,一方面与企业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并购菁英汇创始人吴柳君认为,目前很多中国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希望通过收购完成品牌、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的获取,而海外资产价格相对国内较低,促进了中国买家的寻购意愿。
坐落于侨乡——福建长乐的雪人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走出去”的新锐企业,其以制冰机业务起家,业务多集中于行业下游。随着发展瓶颈到来,雪人顺应“走出去”的趋势,通过技术引进、参股投资、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快速掌握全球范围内领先的高端压缩机技术、品牌和市场,成功转型为高尖端装备制造业。
该公司董事长林汝捷介绍,中国在压缩机制造方面技术薄弱、品牌陈旧,且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全球最核心的技术仍然被瑞典、丹麦、美国和德国掌握。通过海外并购可以快速赶超全球领先企业,至少缩短了8至10年的技术升级换代时间。
而国家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也极大地支持、促进企业有序“出海”,为中企打造国际化企业集团“保驾护航”。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看来,我国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猛,可以归结为,国际市场有需求,政策有效应,企业有动力。他指出,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以助力转型升级的愿望非常强烈。
出海后劲仍待深度挖掘
虽然中企“出海”势头正猛,但相比于大型跨国企业高达50%的海外收入占比,中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仍不到20%,中国企业打造跨国企业的本领亟待磨炼,出海后劲仍待深度挖掘。
专家表示,中国企业仍需加紧研发自主专利和技术,形成自有知名品牌,构建由本国企业主导构建的全球价值链和跨境产业链。
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席顾宏地认为,2016年中国对外并购可能会创出一个新的历史高点。而从整体交易的活跃度及与客户的沟通中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仍将不断有大型交易发生。
业内专家预计,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包括并购与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增长态势有望延续至2020年或以后。投资标的方面,中国企业愈加倾向于在高度专业化、细分领域、中等规模的外国企业中开展收购行为;并购行为方面,企业跨境并购渐趋理性,更加关注并购所带来的稳定且长期的投资回报,以及整合后能否发挥协同效应。
抢手标的也可能潜藏风险
在诡谲多变的国际市场,抢手的标的既是投资良机,亦有可能潜藏风险。普华永道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企业购并部合伙人李俊伟说,近年来,中企海外并购热度大增,但并购后能够实现双赢局面的案例不到一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全球投资和并购基金联盟秘书长秦启岭认为,中企在并购过程中往常会忽略对当地行业、商业环境深度调查,导致在交易价格谈判时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无法准确判断标的公司价值。
“比如,在某些发达国家,政府规定公司要按一定比例计提员工离职补偿金,中企不太擅长与当地工会进行交涉,对安置员工和公司高管的费用支出估计也不充分,这可能导致对交易价格以外的支出和交易时间进度估计不足。”秦启岭说。
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表示,从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来看,不少企业存在“贪大求多”、“摘桃子”的心理,容易受短期利益影响而忽略可持续、长远的利益价值。“如果把外国企业比喻为苹果,中国企业总是希望摘下又大又红的苹果,结果一口咬下去才发现,苹果内里是烂的”。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说,中企斥巨资收购海外标的,由此导致的高负债率问题极易埋下隐患。
近一两年,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轮赴海外收购体育俱乐部的热潮。去年1月,万达宣布收购西班牙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引起轰动;今年上半年,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将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购买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权,这也是我国民企海外收购的首家G14足球俱乐部。
然而,在大举进军国际体育市场的背后,是海外俱乐部普遍面临财务危机,并购后往往成为企业的包袱。王云帆表示,海外足球俱乐部多是负债经营,普遍面临资金链的问题。此次苏宁收购国米,即至少要承担4亿欧元的巨额债务。
专家表示,中企自身透明度问题使得海外并购面临诸多监管和审查,尤其是涉及敏感行业、技术转移和战略设施等的交易都遭到了海外审查机构严密的监视。即便在行政障碍消除的情况下,当地企业及消费者可能对中企感到陌生和排斥,从而造成隐性的准入障碍。
同样以收购体育俱乐部为例。富国富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世渝分析,一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往往和地方群众的情感纽带联系在一起,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反弹,甚至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其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
针对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在并购前需制定清晰完整的交易战略,并购后需考虑如何维持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系统、稳定、有序地构建全球产业链。
此外,业内人士亦建议在对收购海外企业的审批方面,优先考虑已经在相关链条上布局的企业,警惕实体不足、借收购海外企业和后续投资转移资产,避免给产业带来损失。刘姝君宓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