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点完陌生短信链接
银行卡里的钱不见了
    “上次聚会的视频赶快去看哦”“这是我和你老公的开房视频”……这些吸引眼球的手机短信,相关的链接实质上隐藏着木马病毒,如果你缺乏警觉打开查看,手机就可能被植入木马病毒,个人隐私、金融财产等信息将面临被泄露和盗取的巨大风险。
    近日,浙江金华市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专门从事木马病毒盗刷银行卡案件,破获系列案件300余起,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
    一条短信引出木马诈骗“黑色产业链”
    2016年3月23日下午,金华市民林女士收到一条短信,内容为:“我们的聚会录像,发你一份,进入网址查看。”
    让林女士没有想到的是,点击“聚会录像”后的数小时里,她的银行账户被多次快捷支付,金额一共2200元,而林女士并没有收到过任何支付提醒。
    接到报案后,金华市公安机关并没有因为该案案值小而忽视,而是对相关案件进行串并案,发现仅3月份,浙江省内有同类案件30多起,涉案价值30余万元。
    警方对诈骗短信内容中涉及的网址进行分析,发现该网址绑定了一个邮箱,内存大量被害人手机短信和通讯录等内容的邮件。警方由此顺藤摸瓜,一举抓获蒙某等4名广西宾阳籍犯罪嫌疑人。
    警方以此为突破口,针对上下游整个“黑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取证工作。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办案民警对发送木马短信、制作木马程序、出售木马程序、贩卖公民信息、贩卖银行信息、盗刷银行卡等6个犯罪环节中数十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落地查证。警方在全面掌握犯罪团伙脉络的情况下,辗转11省16县市,展开抓捕行动,共计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
    犯罪团伙分工协作个别机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随着调查的深入,本案除最早抓获的发送木马短信实施盗窃的团伙外,幕后还有出售手机木马、出售公民信息、出售银行卡信息、盗刷银行卡资金等众多人员参与,虽然他们相互并不认识,但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为了共同的犯罪目的,形成“供、销、产、售”完整的犯罪产业链条。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蒙某等人获取了部分公民的身份信息、手机号码等,编辑文本后,进行短信群发。被害人一旦点击链接,手机即中木马,手机短信内容和通讯录就会自动转发到绑定的邮
    箱内,然后蒙某等人又将木
    马短信继续推送给被害人手
    机通讯录中的好友,从而木
    马植入的成功率被成倍扩
    大。
    嫌疑人从被害人处获
    取到短信内容后,会将其中
    涉及被害人名字、银行卡、
    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
    息,发送给出售公民和银行
    信息的犯罪嫌疑人,购买完
    整信息,蒙某等人再将信息发给盗刷银行卡资金的犯罪嫌疑人(俗称“洗料员”)“洗料员”根据所提供的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以第三方支付形式进行消费套现,赃款和犯罪嫌疑人分成。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
    铲除电信诈骗土壤
    浙江省刑侦总队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各类电信诈骗案中,钓鱼木马诈骗占了相当的比例,由于其极具隐蔽性,防范难度较大,作案的成功率极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个人信息泄漏,给了诈骗分子精准实施诈骗犯罪的机会。
    办案民警表示,在治理和打击实践中,对诈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员,往往需要论证其恶意目的“唯一性”,作为执法依据,根据当前的法律法规,很难认定其犯罪,大大增加了打击难度。
    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只对部分涉及非法获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和涉及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对各类恶意软件的制作、销售,以及各类组织地下交易的综合恶意平台,其违法性均没有明确认定,更没有明确的处罚、管理机制出台。
    浙江赞程律师事务所程学林律师认为,对于诈骗黑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果有明知他人利用其环节进行犯罪行为的,比如根据使用者的具体犯罪需求定制钓鱼木马,应根据使用者所实施的具体行为按照共同犯罪处理。(摘自11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方列/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