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城镇化莫以农民住进楼房为终极目标
城镇化的大潮正在不断推进,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县级城市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展,县城四周的农民纷纷进城购房。但问题随之出现,城里原有的教育资源不够用,这样一来,势必要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而且,这些小城市大规模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却难以跟进,交通、垃圾处理、城区防洪等一大堆问题摆在政府的面前。县城的恶性膨胀,已经超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时分布县域内的一些小城镇却人去楼空,一些店铺因失去顾客而风雨飘零。
城镇化为什么进入这样的“弯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被错误地当成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解决方式,只要农民住进了高楼,解决了住房库存,城镇化目标就算达到了。正是在这种目标指引下,地方政府才会出台各种鼓励农民购房的政策,盲目推动他们进入城市。然而,因为政府无法向他们提供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他们成了“上不着天”(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下不着地”(切断了在农村的生活基础)的“悬空人”。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如果将过多的资源集中到县城,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县城恶性膨胀,社会治理跌入低水平;另一方面,小集镇快速凋蔽,使仍然在农村居住的农民陷入生活不便。(摘自《中国青年报》
周俊生/文)
城镇化为什么进入这样的“弯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被错误地当成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解决方式,只要农民住进了高楼,解决了住房库存,城镇化目标就算达到了。正是在这种目标指引下,地方政府才会出台各种鼓励农民购房的政策,盲目推动他们进入城市。然而,因为政府无法向他们提供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他们成了“上不着天”(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下不着地”(切断了在农村的生活基础)的“悬空人”。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如果将过多的资源集中到县城,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县城恶性膨胀,社会治理跌入低水平;另一方面,小集镇快速凋蔽,使仍然在农村居住的农民陷入生活不便。(摘自《中国青年报》
周俊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