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共享单车”烧钱大战拉开帷幕
□张平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领域烧钱游戏不断,继O2O、网约车、外卖之后,又一场吸引大众眼球的“共享单车”烧钱大战正在拉开帷幕。春节之前,摩拜单车在完成了上亿美元的E轮融资后,3月初ofo对外宣布已完成4.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两家自行车租赁公司正为最新一轮肉博战做最后准备。
曾几何时,摩拜单车只在上海一座城市运营,而由一群在校和刚毕业不久大学生创立的ofo最初则只在大学校园里提供服务,并不允许用户将车骑出校园。然而,受到资本方的誉顾,摩拜单车攻城略地的速度超乎想象。截止2月底,摩拜在中国22座城市提供服务,这一数字在2016年是9座,另外13座城市的业务开通于2017年。
而作为摩拜单车的对手ofo则称其在近40座城市开展运营,这距离2016年11月宣布共享单车走出校园,还不到4个月时间。截止2017年1月10日,ofo共投放单车80万辆;就在今年春节,ofo发布营销广告,暗示投放车辆接近或达到“百万”级别。
从目前来看,“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之争,不仅是两家自行车租赁企业对市场蛋糕的划分,而且还关系到各路资本方的决策成败,所以投资方除了给钱之外,还为被投企业“摇旗呐喊”。
“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在近身肉博之后,谁能成为赢家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三大因素。
第一,双方谁能最先找到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因为资本方是为要企业赢利,而不是烧钱,只有单车租赁公司赢利了,资本方才会对这个行业有更大的信心。Ofo此前释放了即将盈利的消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尚未盈利,但已无限接近打平,2017年肯定会实现盈利”。
笔者认为,共享单车行业的赢利模式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单车租赁获得的资金,“摩拜单车”是半小时5毛钱,而Ofo是1小时1块钱。ofo的损耗和折旧都比较高。二是两家都可以在共享单车APP软件上做广告。三是如何将押金用来钱生钱,ofo单车的押金只有99元,相对于“摩拜单车”能收到的押金会少得多。总之,谁先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谁先扭亏为盈,谁就能棋胜一招。
第二,各资本方对共享单车行业的容忍度。众所周知,共享单车是烧钱的行业,光“摩拜单车”和Ofo都已经有数轮融资经历,各资本方都投入了数亿美元金。烧钱不是目的,只是为未来赚更多钱的一个投入而已。
现在问题是,资本方钱也出了,火也烧了,如果共享单车企业长期没有赢利,而且损耗很大,那么资本方能否一直容忍下去?后续还有没有人愿意在这个行业投入大资金继续烧钱?如果这两家企业中有资本方提前选择退出,那么恐怕对共享单车企业而言是致命一击。
第三,无论是“摩拜单车”和“Ofo”看谁能耗下去。Ofo由于造价低,损耗和折旧费用肯定要比摩拜高。而对于摩拜来说,虽然先期单车投入是Ofo的10倍,但是运营成本会相对较低,若长期运营下去成本会被摊薄。显然,速战速决将对ofo有利,这或许也是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喊出要“在90天内结束战斗”的原因。
“摩拜单车”和“Ofo”进行近身肉博战,究竟谁能胜出?笔者觉得各自都有优劣势。对于Ofo而言,由于先天投入不足,若与“摩拜单车”展开肉博,只能是速战速决,先稳住投资方,找到自己的赢利模式,这样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对于“摩拜单车”来说,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只要长期耗下去,要不了一二年,Ofo肯定难以支撑。鹿死谁手,尚难预料。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领域烧钱游戏不断,继O2O、网约车、外卖之后,又一场吸引大众眼球的“共享单车”烧钱大战正在拉开帷幕。春节之前,摩拜单车在完成了上亿美元的E轮融资后,3月初ofo对外宣布已完成4.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两家自行车租赁公司正为最新一轮肉博战做最后准备。
曾几何时,摩拜单车只在上海一座城市运营,而由一群在校和刚毕业不久大学生创立的ofo最初则只在大学校园里提供服务,并不允许用户将车骑出校园。然而,受到资本方的誉顾,摩拜单车攻城略地的速度超乎想象。截止2月底,摩拜在中国22座城市提供服务,这一数字在2016年是9座,另外13座城市的业务开通于2017年。
而作为摩拜单车的对手ofo则称其在近40座城市开展运营,这距离2016年11月宣布共享单车走出校园,还不到4个月时间。截止2017年1月10日,ofo共投放单车80万辆;就在今年春节,ofo发布营销广告,暗示投放车辆接近或达到“百万”级别。
从目前来看,“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之争,不仅是两家自行车租赁企业对市场蛋糕的划分,而且还关系到各路资本方的决策成败,所以投资方除了给钱之外,还为被投企业“摇旗呐喊”。
“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在近身肉博之后,谁能成为赢家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三大因素。
第一,双方谁能最先找到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因为资本方是为要企业赢利,而不是烧钱,只有单车租赁公司赢利了,资本方才会对这个行业有更大的信心。Ofo此前释放了即将盈利的消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尚未盈利,但已无限接近打平,2017年肯定会实现盈利”。
笔者认为,共享单车行业的赢利模式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单车租赁获得的资金,“摩拜单车”是半小时5毛钱,而Ofo是1小时1块钱。ofo的损耗和折旧都比较高。二是两家都可以在共享单车APP软件上做广告。三是如何将押金用来钱生钱,ofo单车的押金只有99元,相对于“摩拜单车”能收到的押金会少得多。总之,谁先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谁先扭亏为盈,谁就能棋胜一招。
第二,各资本方对共享单车行业的容忍度。众所周知,共享单车是烧钱的行业,光“摩拜单车”和Ofo都已经有数轮融资经历,各资本方都投入了数亿美元金。烧钱不是目的,只是为未来赚更多钱的一个投入而已。
现在问题是,资本方钱也出了,火也烧了,如果共享单车企业长期没有赢利,而且损耗很大,那么资本方能否一直容忍下去?后续还有没有人愿意在这个行业投入大资金继续烧钱?如果这两家企业中有资本方提前选择退出,那么恐怕对共享单车企业而言是致命一击。
第三,无论是“摩拜单车”和“Ofo”看谁能耗下去。Ofo由于造价低,损耗和折旧费用肯定要比摩拜高。而对于摩拜来说,虽然先期单车投入是Ofo的10倍,但是运营成本会相对较低,若长期运营下去成本会被摊薄。显然,速战速决将对ofo有利,这或许也是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喊出要“在90天内结束战斗”的原因。
“摩拜单车”和“Ofo”进行近身肉博战,究竟谁能胜出?笔者觉得各自都有优劣势。对于Ofo而言,由于先天投入不足,若与“摩拜单车”展开肉博,只能是速战速决,先稳住投资方,找到自己的赢利模式,这样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对于“摩拜单车”来说,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只要长期耗下去,要不了一二年,Ofo肯定难以支撑。鹿死谁手,尚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