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警惕人才工程“四化”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战略与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推行和实施诸多的人才工程。与此同时,人才工程的“四化”现象值得警惕。
    一是人才工程政绩化。各地纷纷把人才工程当作一项政绩工程来做,为了引进人才而引进人才,人才引进以后是否合用、怎样使用、能否久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进了。有了人才工程,不仅所在地方或部门有了业绩,而且有相应的经费支撑,既然一举多得,人才工程也就遍地开花,江河湖海学者不胜枚举,名山大川教授层出不穷。
    二是人才工程身份化。杰青、长江学者、千人、地方领军人才、优青、青千……人才头衔“一旦拥有,终身受用”,而人才的标准是“只认身份不认人”,头衔哪怕是十多年前获得的,获得之后并无更新的学术成果,但只要有这个身份,就永远是人才。王选院士曾经说过,当我26岁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时,没人承认;38岁搞出激光照排,但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当我50多岁成为院士,创造高峰已过,早已不做具体工作,却被称为权威。而江南某高新区,总人口才30多万,统计的人才数就有20万,老百姓笑称:除了退休老人和孩子,个个都是人才。
    三是人才工程挂名化。各个地方或部门有“工程”而难觅人才,于是产生恶性竞争。一个人才,可能在各地被来回引进N次,人才在人为的循环引进中一再“涨价”。一些人才工程之所以有成效,是把一些已经成才的人才硬塞进“工程”里,比如一个院士兼职几十处,结果是人才成就了“工程”,而不是“工程”成就了人才。人才不是“工程”能制造出来的,而有了“工程”有了钱,不怕人才不认财。
    四是人才政策碎片化。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单位,围绕各种不同的人才工程,人才政策层出不穷,我国的人才市场被这些特殊政策人为地分割成一些碎片,使得本来就没有形成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更加支离破碎,最终对人才成长的良性发展环境的形成造成巨大伤害。
    人才工程“四化”现象是人才观的异化。我国“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我国高校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去行政化、去身份化、去功利化已势在必行。不以头衔、身份论人才,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制造学术等级和特权,而是为所有人提供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样引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环境,才能真正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才能真正支撑起世界科技强国的未来发展。
    (摘自《法制日报》)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