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谁在容忍奇葩造假
环保数据造假,又添了一起“奇葩”案例。
近日,环保部派出机动督查组到7地开展专项督查发现,安阳一家公司的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竟然为负数。这显然有悖常理,定是有人动了手脚。即便是误操作,也可推测出这家企业平时对待监测数据的态度。近年来,环保数据造假案并不鲜见,但这个案例还是刷新了数据造假的“下限”。
数据造假,危害甚巨。监测数据是环境执法的基础,造假不仅干扰环境执法决策,也影响老百姓对环境治理的信心,与当前对环境违法高压打击的态势可谓背道而驰。
其实,遏制监测数据造假,并非没有办法。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落实信用惩戒,让环保失信企业寸步难行,扩大公众监督参与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手段。这次的问题,是环保部派出的机动督查组发现的,但督查组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盯。从技术上看,发现在线监测数据造假并非难事。对此,担任着日常监管责任的地方环保部门,日常执法是否真的做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些地方对于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认识还是不到位,嘴上说重视、行动跟不上,执法的手段偏软,给了违法者以可乘之机,留下了漏网之鱼。对于这样的案件,除了追究涉事企业责任,恐怕还要查查地方管理部门是否存在执法漏洞。只有这样,才能织密执法的网,不再“按下葫芦起了瓢”。
(摘自4月5日《人民日报》智春丽/文)
近日,环保部派出机动督查组到7地开展专项督查发现,安阳一家公司的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竟然为负数。这显然有悖常理,定是有人动了手脚。即便是误操作,也可推测出这家企业平时对待监测数据的态度。近年来,环保数据造假案并不鲜见,但这个案例还是刷新了数据造假的“下限”。
数据造假,危害甚巨。监测数据是环境执法的基础,造假不仅干扰环境执法决策,也影响老百姓对环境治理的信心,与当前对环境违法高压打击的态势可谓背道而驰。
其实,遏制监测数据造假,并非没有办法。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落实信用惩戒,让环保失信企业寸步难行,扩大公众监督参与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手段。这次的问题,是环保部派出的机动督查组发现的,但督查组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盯。从技术上看,发现在线监测数据造假并非难事。对此,担任着日常监管责任的地方环保部门,日常执法是否真的做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些地方对于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认识还是不到位,嘴上说重视、行动跟不上,执法的手段偏软,给了违法者以可乘之机,留下了漏网之鱼。对于这样的案件,除了追究涉事企业责任,恐怕还要查查地方管理部门是否存在执法漏洞。只有这样,才能织密执法的网,不再“按下葫芦起了瓢”。
(摘自4月5日《人民日报》智春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