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永乐大典》沧桑600年
  《永乐大典》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2018年2月8日至3月2日,国家图书馆精选《永乐大典》部分珍品向读者开放展示。《永乐大典》历经600年风雨沧桑,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到今仅剩400余册,她的聚散离合也是中华古籍的悲欢缩影。
  史上最大百科全书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夺取政权,改元“永乐”。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
  从永乐元年到次年十一月,编书任务完成,永乐皇帝赐名《文献大成》。然而,翻了翻书,永乐皇帝很不满意,觉得远远没有达到辑“百家之书”的要求,命令重修。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第二稿完成了,这一次,皇帝很满意,正式将其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写序言。据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全书缮写成22877卷,装成11095册。《大英百科全书》将《永乐大典》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在永乐六年(1408)冬才完成抄写,是为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宫内大火,原稿付之一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宫中失火,嘉靖皇帝赶紧命人把《永乐大典》正本抢运了出来。他任命高拱、瞿景淳两位大臣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然而,自从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
  谁“拿”走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副本最初藏于皇史宬,清雍正年间放置于翰林院。副本最大规模的遗失是在咸丰十年(1860)以后,英法联军入侵,清廷议和,自此北京外国使馆林立,“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有的翰林院官员尤其“擅长此道”。在当时,洋人花10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册《永乐大典》,堪称价廉物美。
  光绪元年(1875)重修翰林院,《永乐大典》已不足5000册。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翰林院的《永乐大典》仅存900余册,说明11年间,以平均一天一册的速度,又有4000余册不知去向。
  《永乐大典》的另一大劫难就是1900年的庚子国变。1900年6月23日,义和团围攻英国驻华使馆,把位于使馆北面的翰林院也烧了,《永乐大典》落入英人手中。后来,英国使馆交回了330册,但有很多被焚毁或窃取。
  据记载,当时日本东洋文库听说翰林院被烧,立刻带着几个人赶到翰林院,每人带走了几本。后来,英国人翟理斯(英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和托马斯·比格也盗走了一些。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将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残本交由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保管,仅存64册。
  从各处归集国家图书馆
  1949年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进入新局面。而近期发现的两册,堪称传奇。
  198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竟然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这一册最早存放在孙洪林的姑奶奶家。老太太不识字,把书用来夹鞋样,没有损坏有字的部分,使这册《永乐大典》的内容得以完整保存。后来,孙家将此书捐给了北京图书馆。
  2007年11月,现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的程有庆和杨成凯前往江浙沪调研,故宫博物院的施安昌也在这三地调研金石碑帖。施安昌对他们说,有一个上海的袁女士有《永乐大典》。经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先后进行了四次鉴定,确认无误。最终,这一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
  至此,经过几代人的多方搜求,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另有200余册流落海外,散布在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美国、越南、爱尔兰等国。
  无《永乐大典》就无“二十四史”
  对后世而言,《永乐大典》最大的功能就是辑佚,它保存了明以前大量已经亡佚的重要文献,很多消失的典籍借此才得以传世至今,因此,《永乐大典》也被称为“辑佚的渊薮”。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没有《永乐大典》,就没有‘二十四史’。”为搜寻《永乐大典》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郑振铎曾感慨,假如《永乐大典》全部保存到现在的话,我们对于中国古文学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
  书的命运往往与国之命运相依,《永乐大典》数千册的灰飞烟灭不过百余年时间,今日之存不过百之三四:她留给后人的是财富,也是警钟与责任。蒋肖斌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