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去杠杆为何民企最受伤?
□冉学东
  去杠杆,进入深水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一大转变,就是国企融资易,而民企融资难,去杠杆过程中,民营企业最容易受到伤害。
  今年前半年,共发生30起信用债违约事件,涉及违约主体18家,总违约债券余额为297.27亿元,大约有三分之二是民营企业。
  从2014年开始,国企信贷开始了狂飙猛进,而民企信贷一路萎缩。商业银行开始把大量信贷投放給了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数据显示,2016年国有企业新增贷款6.9万亿、占据78%的新增企业贷款,而民企新增贷款仅为1.5万亿,只占新增贷款的17%。而在2013年以前,民企占增量信贷的比重接近60%,国企的占比只有34%。从融资规模来看,过去3年国有企业平均融资规模迅速上升,从2015年的7.1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54亿元,民营企业从5.99亿元下降到4.6亿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关键在于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长期的双顺差开始出现逆差,首先是金融和投资项下的逆差开始增多,经常项目的逆差也开始出现,外汇储备接近四万亿顶点,开始慢慢萎缩,外汇占款开始减少,这其实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开始逐渐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于派生存款,货币乘数开始上升。
  商业银行之间关于营收和利润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此前的暴利之下已经形成的高收入也是刚性的,商业银行必须继续扩大资产规模才能保持此前的收益。但是由于经济开始下滑,经济的许多领域风险上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开始下降,贷款投放更加注重未来的本金安全。而民营企业由于更加市场化,更易受到风险的打击,屡次的经验表明地方政府平台的风险屡屡得到政府的救助,有惊无险。比如债务置换、债转股等等,这些从本质上讲都是对国企和融资平台的风险缓释措施,这些都暗示金融机构如何做到风险权衡,因为给国企贷款安全性高于民企。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流动性规模肯定是萎缩的,前期融资就有优势的国企和融资平台,由于经营状况良好,并且已经得到了资金,金融机构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还必须继续给他们贷款,有限的资金对于民企的苛刻就是必然的。
  体制性的存在导致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资信进行评级时,也必然对于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评级更高,即使在消费信贷领域,公务人员相对市场化的职工更容易获得便捷而低成本的资金。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中,在制造业内部,上游行业包括资源型的大型企业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润,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下游的制造业企业成品价格并未上涨,利润增长乏力,金融机构的支持也倾向于上游企业。所以从宏观数据上看,经济下滑幅度似乎并不大,某些时段还有上涨,但是经济内部冷热不均,民企的经营更加困难和严峻,国企的经营则逐渐摆脱了困境。
  本质上来讲,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风险大点的或者僵尸企业就应该被淘汰,有限的资源应该分配给高效率的企业。但是如果因为它是民营企业,被金融机构采取了融资歧视,导致融资不畅而出现资金链断裂被关门破产,这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我们当前的立国之本,而民企在制造业中是绝对的主力,如果大量优质企业由于融资的问题而消失,会对未来的经济复苏产生相当大的损害。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