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老龄化社会来临养老服务人才缺口怎么补
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解决养老行业人才缺口问题,近日,苏州市出台《苏州市养老从业队伍培训和入职奖励管理办法》,明确对养老从业人员设立入职奖励,最高奖励达6万元。
出台类似入职补贴的省市不在少数,还包括浙江、辽宁、上海和江苏等地。
真金白银吸引养老人才
根据苏州发布的最新政策,只要在苏州市同一养老服务机构(含连锁企业)中连续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实满5年,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对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分别给予3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入职奖励。
此前,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到,我国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要在2020年达到600万人的目标。
“但我们目前的养老护理人员总体还不到100万人。而另一些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实际上在千万以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李璐介绍称。
行业普遍认为,养老从业人员目前呈现“三低三高”特征,即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高。
即便在高校、人才扎堆的北京海淀区,养老人才也存在缺口。今年6月份,海淀区出台政策,在当地直接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每月可享受岗位津贴,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一线服务工作,最高可获得一次性6万元的入职补贴;直接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可享受每月600至1500元的岗位津贴。
北京市2018年发布的补贴政策还提到,在北京就读老年服务管理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免除学杂费和住宿费,并发放就读期间的生活补贴。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市养老服务一线岗位服务期限原则上不得少于5年。
对于养老企业,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享受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政策,并表示将着手研究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所得税支持政策。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李璐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营造一种人员培养的社会氛围。通过一些优惠补贴政策给予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从而扩大养老行业的人才储备量。
养老行业如何吸引年轻人
养老行业工作强度高和收入低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原因。
武汉大学退休教授韦直林表示,目前养老行业招年轻大学生做一线护理人员比较困难,一线护理比较辛苦,一些新人入职一两个月就离开了,留下来的人多在50岁左右,文化水平一般。
韦直林介绍,他目前所在的某县级养老院,护理人员一周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工作包括给一些老年痴呆的老人洗澡、喂饭,还要调解一些老人吵架纠纷和处理大小便问题,月薪约3000元。从养老院的运营成本来看,当地的养老院利润也不高,也只有请一些薪资便宜的老年护工才能维系运营。
在京开设家政服务公司的王少帅也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养老从业人员很少有年轻人,大多以60后、70后为主,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从事家政行业的海格管家CEO董凡认为,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养老比做一般的保洁累,家政对人才要求更高,但目前还没有到养老产业的爆发点。40后和50后对中高端养老消费的支付能力有限,到60后甚至70后需要养老的时候,中高端消费需求增加,养老行业自然就能倒逼企业做差异化定位,也会高薪吸引高端人才进入。
李璐认为,对于中高端的需求,也许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对于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托底的养老保障还是需要政策来推动,不然养老服务的价格可能跟普通人的预期难以相符。
根据《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要求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对此,王少帅介绍称,实际上很多养老家政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实习阶段或者初入行不久便离开了,学生学校学的内容和企业需求不一致,毕业生也没法适应行业节奏。
王少帅建议,家政养老行业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而不是中介机构名不副实的宣传上。本科学校、专科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应该更多地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人员进行授课教育。
李璐表示,中国现在大概有2.5亿老年人,其中包括1.1亿-1.5亿的慢性病老人,而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大概在4000到5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于买得起、买得到、用得好的养老服务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周慧
出台类似入职补贴的省市不在少数,还包括浙江、辽宁、上海和江苏等地。
真金白银吸引养老人才
根据苏州发布的最新政策,只要在苏州市同一养老服务机构(含连锁企业)中连续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实满5年,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对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分别给予3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入职奖励。
此前,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到,我国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要在2020年达到600万人的目标。
“但我们目前的养老护理人员总体还不到100万人。而另一些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实际上在千万以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李璐介绍称。
行业普遍认为,养老从业人员目前呈现“三低三高”特征,即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高。
即便在高校、人才扎堆的北京海淀区,养老人才也存在缺口。今年6月份,海淀区出台政策,在当地直接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每月可享受岗位津贴,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一线服务工作,最高可获得一次性6万元的入职补贴;直接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可享受每月600至1500元的岗位津贴。
北京市2018年发布的补贴政策还提到,在北京就读老年服务管理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免除学杂费和住宿费,并发放就读期间的生活补贴。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市养老服务一线岗位服务期限原则上不得少于5年。
对于养老企业,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享受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政策,并表示将着手研究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所得税支持政策。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李璐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营造一种人员培养的社会氛围。通过一些优惠补贴政策给予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从而扩大养老行业的人才储备量。
养老行业如何吸引年轻人
养老行业工作强度高和收入低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原因。
武汉大学退休教授韦直林表示,目前养老行业招年轻大学生做一线护理人员比较困难,一线护理比较辛苦,一些新人入职一两个月就离开了,留下来的人多在50岁左右,文化水平一般。
韦直林介绍,他目前所在的某县级养老院,护理人员一周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工作包括给一些老年痴呆的老人洗澡、喂饭,还要调解一些老人吵架纠纷和处理大小便问题,月薪约3000元。从养老院的运营成本来看,当地的养老院利润也不高,也只有请一些薪资便宜的老年护工才能维系运营。
在京开设家政服务公司的王少帅也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养老从业人员很少有年轻人,大多以60后、70后为主,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从事家政行业的海格管家CEO董凡认为,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养老比做一般的保洁累,家政对人才要求更高,但目前还没有到养老产业的爆发点。40后和50后对中高端养老消费的支付能力有限,到60后甚至70后需要养老的时候,中高端消费需求增加,养老行业自然就能倒逼企业做差异化定位,也会高薪吸引高端人才进入。
李璐认为,对于中高端的需求,也许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对于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托底的养老保障还是需要政策来推动,不然养老服务的价格可能跟普通人的预期难以相符。
根据《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要求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对此,王少帅介绍称,实际上很多养老家政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实习阶段或者初入行不久便离开了,学生学校学的内容和企业需求不一致,毕业生也没法适应行业节奏。
王少帅建议,家政养老行业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而不是中介机构名不副实的宣传上。本科学校、专科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应该更多地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人员进行授课教育。
李璐表示,中国现在大概有2.5亿老年人,其中包括1.1亿-1.5亿的慢性病老人,而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大概在4000到5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于买得起、买得到、用得好的养老服务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周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