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揭秘高校“职业跳槽教授”
当前,一些高校间出现的人才非正常流动,打起“挖人大战”,消极作用也开始呈现,比如出现“职业跳槽教授”。
东北一所高校的“长江学者”张龙(化名),正在上演“离婚再婚秀”。每隔三五年,他就换一所院校,最近一次跳槽,校方支付给他6000万元科研经费,上一位东家投入的2000万元科研经费就此闲置,围绕他组建的科研团队也被迫解散。这位教授在40多岁时评上“长江学者”,如今已是第三次跳槽。
“这样的人就是钻制度空子,让国家资源流入自己腰包。”东北一所985高校的人事处处长告诉记者,“职业跳槽教授”大致分两类:
蜻蜓点水型: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此类教授往往资历较深、学术水平不错,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会趁着五年聘期期满、商量续约时开出天价条件,不满足就跳槽。
狡兔三窟型:兼职东家一大堆,科研成果没几件。一所高校的青年学者王晓(化名)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社科项目,并成为项目主持人。靠着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后到好几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再来一次。”王晓原来所在高校的人事处处长说,“当时对方院校为了引进人才,本身很多人事手续就不规范,最后只能吃个暗亏。就连分给他的房子,产权都拿了,顶多是过几年再出手呗。”
一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上述两类跳槽的目的无外乎两种:逐利和谋官。40岁开始跳,65岁退休,聘期一次五年,至少可以跳个三四轮,每一轮都赚一笔安家费,几次倒手收入可不少”。还有一些人,在原有部属高校无法谋得一官半职,两三年间便通过工作调动的方式,跳往省属高校担任系副主任,不久再跳往市属高校担任系主任。
在“挖人大战”中,每一所高校都无法独善其身。记者就高校“挖人大战”,与四位高校人事处处长交谈,明显感觉到他们遭遇“职业跳槽教授”之后的“惑、愁、怕”心态——困惑:“我们还敢对人才进行长期投资吗?”发愁:“挖回来的人能不能融入?干不出成绩怎么办?”害怕:“怕他干不好,更怕他干得太好,被挖走。”
受访专家、高校管理者及一线教师认为,要治“职业跳槽病”,首先,应为部分“人才工程”加上空间限定,避免出现“跳槽型镀金”现象。其次,搭建高校教师信息共享平台,让职业诚信有迹可循。第三,调整考核指挥棒,应弱化对某一类人才的数量指标要求,更注重长效积累,避免“金帽子”催生人才异化流动。
(摘自3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
东北一所高校的“长江学者”张龙(化名),正在上演“离婚再婚秀”。每隔三五年,他就换一所院校,最近一次跳槽,校方支付给他6000万元科研经费,上一位东家投入的2000万元科研经费就此闲置,围绕他组建的科研团队也被迫解散。这位教授在40多岁时评上“长江学者”,如今已是第三次跳槽。
“这样的人就是钻制度空子,让国家资源流入自己腰包。”东北一所985高校的人事处处长告诉记者,“职业跳槽教授”大致分两类:
蜻蜓点水型: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此类教授往往资历较深、学术水平不错,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会趁着五年聘期期满、商量续约时开出天价条件,不满足就跳槽。
狡兔三窟型:兼职东家一大堆,科研成果没几件。一所高校的青年学者王晓(化名)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社科项目,并成为项目主持人。靠着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后到好几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再来一次。”王晓原来所在高校的人事处处长说,“当时对方院校为了引进人才,本身很多人事手续就不规范,最后只能吃个暗亏。就连分给他的房子,产权都拿了,顶多是过几年再出手呗。”
一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上述两类跳槽的目的无外乎两种:逐利和谋官。40岁开始跳,65岁退休,聘期一次五年,至少可以跳个三四轮,每一轮都赚一笔安家费,几次倒手收入可不少”。还有一些人,在原有部属高校无法谋得一官半职,两三年间便通过工作调动的方式,跳往省属高校担任系副主任,不久再跳往市属高校担任系主任。
在“挖人大战”中,每一所高校都无法独善其身。记者就高校“挖人大战”,与四位高校人事处处长交谈,明显感觉到他们遭遇“职业跳槽教授”之后的“惑、愁、怕”心态——困惑:“我们还敢对人才进行长期投资吗?”发愁:“挖回来的人能不能融入?干不出成绩怎么办?”害怕:“怕他干不好,更怕他干得太好,被挖走。”
受访专家、高校管理者及一线教师认为,要治“职业跳槽病”,首先,应为部分“人才工程”加上空间限定,避免出现“跳槽型镀金”现象。其次,搭建高校教师信息共享平台,让职业诚信有迹可循。第三,调整考核指挥棒,应弱化对某一类人才的数量指标要求,更注重长效积累,避免“金帽子”催生人才异化流动。
(摘自3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